骨密度偏低怎么办
骨密度偏低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钙剂、适度运动、药物治疗、定期监测等方式改善。骨密度偏低通常由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内分泌失调、年龄增长、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
增加富含钙质的食物摄入有助于改善骨密度偏低。牛奶、奶酪、酸奶等乳制品含有丰富的钙质,豆腐、豆浆等豆制品也含有较多钙质。西蓝花、菠菜等深绿色蔬菜含有一定量的钙质,但需注意草酸可能影响钙的吸收。适量食用坚果、鱼类等食物也有助于补充钙质。日常饮食中应避免高盐、高糖、高脂食物,这些食物可能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
2、补充钙剂
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钙剂有助于改善骨密度偏低。碳酸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钙剂可在医生建议下使用。钙剂最好在餐后服用,避免空腹服用引起胃肠不适。补充钙剂时需注意剂量,过量补钙可能导致结石等不良反应。同时应避免与含铁药物同服,以免影响吸收。
3、适度运动
规律进行负重运动有助于增加骨密度。快走、慢跑、跳绳等运动可刺激骨骼生长。太极拳、瑜伽等运动可改善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风险。游泳虽对心肺功能有益,但对增加骨密度效果有限。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骨折。老年人运动时应注意安全,必要时使用辅助器具。
4、药物治疗
对于骨质疏松严重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药物治疗。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等双膦酸盐类药物可抑制骨吸收。雷洛昔芬片等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可用于绝经后女性。特立帕肽注射液等促骨形成药物适用于高风险患者。所有药物都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用药。
5、定期监测
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有助于监测治疗效果。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是常用的骨密度检测方法。一般建议高风险人群每1-2年检查一次。监测结果应与医生讨论,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应定期检查血钙、尿钙等指标,评估钙代谢情况。记录日常饮食和运动情况,有助于医生评估治疗效果。
骨密度偏低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持均衡饮食,确保钙和维生素D的充足摄入。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接受适度阳光照射有助于皮肤合成维生素D。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这些习惯可能加速骨质流失。注意居家安全,防止跌倒导致骨折。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定期复诊,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如出现不明原因骨痛或身高变矮,应及时就医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