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怀孕会心肌缺血
怀孕期间出现心肌缺血可能与血容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胸闷、心悸等症状。建议孕妇定期产检,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妊娠期血容量会逐渐增加,到孕晚期可能超过孕前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这种变化会导致心脏泵血负担加重,心肌耗氧量上升。部分孕妇冠状动脉供血可能无法满足需求,尤其在活动后容易出现胸闷气短。
孕激素水平升高会引起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可能影响冠状动脉血流。胎盘分泌的激素还会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血栓形成风险。有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或妊娠期高血压的孕妇更易发生心肌供血不足。
随着子宫增大,横膈上抬会使心脏位置发生改变,可能影响心脏舒张功能。胎儿生长发育需要大量氧气和营养,母体基础代谢率提高,进一步加重心脏工作负荷。双胎妊娠或贫血孕妇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部分孕妇在孕前已存在未被发现的冠状动脉病变,妊娠应激可能诱发症状。肥胖、高龄、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会加大风险。剧烈孕吐导致的电解质紊乱也可能干扰心肌电活动。
妊娠期心肌缺血需与生理性心悸鉴别。典型症状包括胸骨后压迫感、向左肩放射的疼痛,多在爬楼梯等体力活动后发作。心电图显示ST段压低或T波倒置时需警惕,但需注意妊娠本身也会引起心电图非特异性改变。
孕妇应注意每日监测血压和胎动,保证充足睡眠但避免完全卧床。饮食选择低盐高蛋白食物,分次少量补充铁剂和叶酸。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提重物和突然体位改变。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需在产科和心内科共同随访,分娩方式需个体化评估。哺乳期仍需关注心脏功能恢复情况,产后42天应进行系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