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血管炎后怎样护理
患血管炎后可通过调整饮食、避免感染、规律用药、适度运动、定期复查等方式护理。血管炎通常由免疫异常、感染、药物反应、遗传因素、环境刺激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
血管炎患者需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适量食用鸡蛋、鱼肉、西蓝花等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或高盐高脂饮食。合并肾功能损害时需限制钾和磷的摄入,胃肠受累者建议选择易消化的软食。每日饮水控制在1500-2000毫升,避免酒精和含糖饮料。
2、避免感染
注意手卫生和口腔清洁,流感季节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皮肤破损及时消毒处理,避免抓挠血管炎引起的皮疹。居住环境保持通风干燥,体温超过38摄氏度需就医。接种疫苗前需咨询医生,禁用活疫苗。
3、规律用药
严格遵医嘱服用泼尼松片、甲氨蝶呤片、环磷酰胺片等免疫抑制剂,不可自行增减剂量。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期间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生物制剂如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需定期监测结核感染。服药期间出现呕吐腹泻需及时补液。
4、适度运动
急性期以卧床休息为主,缓解期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跑跳或对抗性运动,冬季户外活动注意保暖。出现关节肿痛时可尝试水中康复训练,运动时穿戴压力袜改善下肢循环。
5、定期复查
每1-3个月复查血常规、尿常规和炎症指标,根据病情调整药物方案。血管超声检查每年至少1次,出现新发疼痛或溃疡需立即就诊。长期用药者每半年评估骨密度和眼底情况,育龄女性需避孕至病情稳定。
血管炎患者需保持乐观心态,家属应协助记录症状变化和用药情况。冬季注意肢体末端保暖,睡眠时抬高下肢减轻水肿。选择宽松棉质衣物减少皮肤摩擦,洗澡水温不超过40摄氏度。出现视力模糊、胸痛、血尿等严重症状时须急诊处理。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相关推荐
02:13
0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