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中医科 > 中医骨科
首页上一页45678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耳朵出现幻听歌声可能与听觉系统异常、精神心理因素、神经系统疾病、药物副作用或耳部疾病有关。幻听属于听觉幻觉,需排查生理性和病理性原因,建议尽早就医明确诊断。
长期暴露于噪音环境或突发强声刺激可能导致听觉中枢功能紊乱,引发虚幻的音乐感知。这类情况常伴随耳鸣、耳闷胀感,可通过声导抗检查评估耳蜗功能。急性期建议远离噪音源,使用甲钴胺片、银杏叶提取物片等神经营养药物辅助修复。
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易诱发感知觉异常,患者可能将脑内思维回响误判为外界歌声。典型表现是幻听内容与情绪相关,可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估。心理治疗配合帕罗西汀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抗抑郁药物可改善症状。
颞叶癫痫或阿尔茨海默病等中枢病变可能引起音乐性幻听,常伴随记忆障碍或肢体抽搐。脑电图显示异常放电时,需使用左乙拉西坦片、卡马西平片等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头颅MRI检查有助于明确病灶位置。
部分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镇静药如阿普唑仑片可能干扰神经递质平衡,导致幻听等不良反应。通常在用药后1-2周出现,停药后症状多可缓解。出现此类情况应及时复诊调整用药方案。
梅尼埃病或突发性耳聋伴随的内耳水肿可能引发扭曲的听觉体验,患者可能将耳鸣误认为旋律。纯音测听显示感音神经性聋时,可使用地塞米松片、倍他司汀片改善微循环。严重眩晕发作需卧床休息。
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和咖啡因摄入。建议记录幻听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就诊时提供详细信息。耳科检查结合精神心理评估能有效鉴别病因,未经专业诊断前不建议自行服用镇静类药物。若伴随自杀倾向或行为异常,需立即到精神科急诊干预。
儿童高血压可能与遗传因素、肥胖、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异常等因素有关,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原发病治疗等方式改善。儿童高血压通常由遗传因素、钠盐摄入过多、缺乏运动、慢性肾脏病、肾上腺肿瘤等原因引起,表现为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
父母患有高血压的儿童发病概率较高,可能与基因调控血压的机制异常有关。这类儿童需定期监测血压,家长应限制其高盐零食摄入,鼓励每日进行跳绳、慢跑等有氧运动30分钟以上。若血压持续升高,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氨氯地平片或缬沙坦胶囊等药物。
长期食用腌制食品、快餐等高钠食物会导致水钠潴留。家长需将儿童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3克以内,用香料替代部分食盐,避免饮用含糖饮料。血压偏高时可配合医生使用氢氯噻嗪片等利尿剂,同时补充香蕉、菠菜等富钾食物。
久坐不动会降低血管弹性,建议儿童每天保持1小时户外活动,如游泳、篮球等。肥胖儿童需制定阶梯式减重计划,每周体重下降不超过0.5公斤。血压超过该年龄阶段正常值时,可能需要使用依那普利片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肾小球肾炎等疾病会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这类患儿需完善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医生可能开具硝苯地平控释片控制血压,家长要记录患儿每日尿量和水肿情况,定期复查血肌酐指标。
嗜铬细胞瘤等疾病会引起阵发性高血压发作,患儿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出汗等症状。确诊需进行腹部CT和血儿茶酚胺检测,手术切除肿瘤是根本治疗方法。术前准备阶段需使用酚妥拉明注射液控制血压危象。
家长应每日固定时间测量儿童血压并记录,购买经过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饮食上增加芹菜、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烹饪采用蒸煮方式替代煎炸。保证每晚8-10小时睡眠,避免睡前使用电子产品。若调整生活方式后血压仍高于该年龄段第95百分位,需及时到儿科心血管专科就诊,不可自行服用降压药物。学校体检中发现血压异常的儿童,建议每3个月复查动态血压监测。
腹水通常不会导致肚子胀爆,但大量腹水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腹水是指腹腔内异常积聚的液体,常见于肝硬化、心力衰竭、恶性肿瘤等疾病。
腹水引起的腹胀程度与液体量、腹腔压力及腹壁弹性有关。少量腹水可能仅表现为腹部轻微膨隆,患者可能仅有饱胀感或体重增加。随着液体量增多,腹部会逐渐膨大如鼓,皮肤紧绷发亮,可能伴随脐部外翻或腹壁静脉曲张。此时腹腔内压力升高可能压迫膈肌导致呼吸困难,或压迫胃肠引起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但腹壁肌肉和筋膜具有较强延展性,通常不会因压力过高而破裂。
极少数情况下,若患者存在腹壁薄弱缺陷或既往手术瘢痕,在剧烈咳嗽、外伤等突发腹压增高时,可能发生腹水外渗或腹壁裂开,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胀爆”。更需警惕的是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等并发症,这类情况可能引发感染性休克而非物理性破裂。对于恶性肿瘤引起的血性腹水,疾病本身进展可能比腹水压力更危险。
出现腹水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肝硬化患者需限制钠盐摄入并遵医嘱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片、螺内酯片,恶性肿瘤患者可能需要腹腔穿刺引流。日常需监测体重和腹围变化,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症状,高蛋白饮食有助于改善低蛋白血症相关腹水,但肝性脑病患者需控制蛋白摄入量。
长期胃痉挛可能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营养不良等后果。胃痉挛通常由胃平滑肌异常收缩引起,长期反复发作可能引发{胃黏膜损伤}、{消化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心理障碍}、{继发疾病}等问题。
反复胃痉挛会导致胃黏膜持续受到机械性刺激,可能发展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隐痛、餐后饱胀感等症状。治疗需避免辛辣食物,遵医嘱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瑞巴派特片等胃黏膜保护剂,必要时行胃镜检查。
胃痉挛会影响胃排空和消化酶分泌,导致食物消化吸收不良。长期可能引起腹胀、早饱、腹泻等症状。建议少食多餐,可遵医嘱使用多潘立酮片、胰酶肠溶胶囊等药物改善消化功能,同时需排除幽门螺杆菌感染。
频繁呕吐伴随胃痉挛可能导致钾、钠等电解质丢失,引发乏力、心律失常等症状。轻度失衡可通过口服补液盐调节,严重者需静脉补液治疗。日常应注意补充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
长期胃痉挛带来的疼痛和不适可能诱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形成疼痛-紧张-痉挛的恶性循环。心理干预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等抗焦虑药物。
顽固性胃痉挛可能提示胃食管反流病、十二指肠溃疡等器质性疾病。伴随呕血、黑便、体重下降等症状时需警惕胃癌可能。建议完善胃镜、腹部超声等检查,确诊后需针对原发病治疗。
长期胃痉挛患者应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过饥过饱,减少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食物摄入。建议记录痉挛发作时间、诱因及伴随症状,定期复查胃功能。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病变,避免自行长期服用解痉药物掩盖病情。
直肠息肉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随着息肉增大可能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黏液便、里急后重感或腹痛等表现。直肠息肉可能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需通过肠镜确诊。
便血是直肠息肉常见症状,血液多附着于粪便表面呈鲜红色,与痔疮出血类似。息肉表面黏膜破损或蒂部扭转时可导致间断性出血,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引发贫血。若出血量突然增加或呈暗红色,需警惕恶变可能。确诊后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云南白药胶囊、致康胶囊等止血药物,或通过内镜下电凝止血。
较大息肉可能占据肠腔空间,导致排便次数增多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部分患者有排便不尽感,粪便可能变细呈铅笔状。这类症状易与肠易激综合征混淆,需结合肠镜检查鉴别。日常可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菌群。
息肉表面分泌亢进时会产生大量黏液,表现为粪便表面覆盖透明或白色黏液,严重时可能单独排出黏液。合并感染时黏液可呈黄绿色伴腥臭味。这种情况需排除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上可选用美沙拉秦肠溶片控制炎症,配合肠胃康颗粒改善症状。
低位直肠息肉可能刺激直肠壁神经,产生持续便意但排便量少。症状在进食后加重,夜间可能影响睡眠。需与直肠炎鉴别,肛门指检可触及柔软肿物。建议避免辛辣刺激饮食,急性发作期可用康复新液保留灌肠缓解不适。
息肉引发肠套叠或肠梗阻时会出现阵发性绞痛,多位于下腹部,可能伴有腹胀、呕吐。带蒂息肉扭转时可引发剧烈疼痛。这种情况属于急症,需立即就医处理,可能需行肠镜下息肉切除术或外科手术。术后可服用酪酸梭菌活菌片帮助恢复肠道功能。
发现直肠息肉症状应尽早就诊,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肠镜检查。日常需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戒烟限酒。术后患者应遵医嘱复查,避免提重物和剧烈运动以防创面出血。注意观察排便情况,若出现持续腹痛、发热或大量便血需及时返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