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中医科 > 中西医结合科
突然抽搐不一定是中风,可能与癫痫、高热惊厥、低钙血症等因素有关。
癫痫是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慢性疾病,发作时会出现肢体抽搐、意识丧失等症状。高热惊厥常见于儿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能诱发...
12345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蒲公英可能对辅助降血压有一定帮助,但无法替代药物治疗。蒲公英含有钾、黄酮类化合物等成分,可能通过利尿、抗氧化等机制影响血压,但现有证据多为动物实验或小规模研究,临床效果尚未明确。
蒲公英根和叶中含有的钾元素有助于平衡体内钠水平,可能对钠敏感型高血压患者产生轻微降压作用。其黄酮类化合物如木犀草素具有抗氧化特性,可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部分研究显示蒲公英提取物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类似某些降压药的作用机制。传统医学中蒲公英常作为利尿剂使用,通过增加排尿量减少血容量,但过度利尿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
高血压患者食用蒲公英茶或新鲜叶片时需注意可能存在的胃肠刺激反应,部分人群会出现腹泻或胃部不适。野生蒲公英可能受农药污染,需充分清洗。与利尿剂合用时可能增强降压效果,需监测血压变化。花粉过敏者接触蒲公英可能诱发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或呼吸道症状。
建议高血压患者定期监测血压并遵医嘱用药,可将蒲公英作为饮食补充但不宜过量。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合理范围。每周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保证充足睡眠并管理精神压力,避免情绪波动影响血压稳定性。若出现头晕或心悸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孕妇一般可以适量吃石斛,但需在医生指导下食用。石斛具有滋阴清热、益胃生津的功效,但孕妇体质特殊,过量可能引起胃肠不适。
石斛含有石斛多糖、生物碱等成分,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缓解孕期疲劳。中医认为其性微寒,适合阴虚内热的孕妇少量食用,可改善口干舌燥、虚火上升等症状。新鲜石斛可炖汤或煮水,每日用量建议控制在5-10克干品。部分孕妇食用后可能出现腹部隐痛或腹泻,此时应立即停用。
妊娠期糖尿病或脾胃虚寒的孕妇需慎用石斛。石斛多糖可能影响血糖水平,而寒凉特性可能加重畏寒、便溏等症状。若孕妇有习惯性流产史或正在服用抗凝药物,应避免食用石斛,因其活血成分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食用前建议咨询中医师辨证体质,避免与阿司匹林肠溶片、华法林钠片等药物同服。
孕期饮食需注重营养均衡,石斛不宜作为常规补品长期服用。建议孕妇优先通过新鲜蔬菜水果、优质蛋白等食物补充营养,若需食用药膳调理,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出现腹痛、阴道出血等异常情况时须立即就医。
哺乳期一般可以吃藿香正气丸,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藿香正气丸是一种中成药,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常用于缓解胃肠型感冒或暑湿引起的症状。
藿香正气丸的主要成分包括藿香、紫苏叶、白芷等中药材,这些成分在常规剂量下对哺乳期女性相对安全。若哺乳期女性出现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导致的头痛、胸闷、腹胀、呕吐等症状,医生可能建议短期服用藿香正气丸。服药期间需观察婴儿是否有异常反应,如出现腹泻、烦躁等表现应及时停药。
藿香正气丸含有少量乙醇成分,对酒精过敏或肝功能异常的哺乳期女性应禁用。部分体质敏感者可能出现口干、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长期服用可能影响乳汁分泌。中药成分可能通过乳汁微量传递给婴儿,早产儿或体弱婴儿的家长需特别谨慎。
哺乳期用药需权衡利弊,优先选择非药物调理方式。出现不适症状时可尝试热敷腹部、饮用生姜红糖水等温和方法。必须用药时应选择单一成分药物,避免复方制剂。建议用药期间适当延长哺乳间隔时间,服药后2-3小时再哺乳。保持饮食清淡,避免生冷油腻食物加重胃肠负担。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中医可以作为癌症治疗的辅助手段,但无法单独治愈癌症。癌症治疗需要结合手术、放疗、化疗等现代医学手段,中医在缓解症状、减轻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一定作用。
中医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可能帮助改善癌症患者的整体状态。部分中药成分如黄芪、灵芝等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可在医生指导下配合使用。针灸和推拿等中医疗法可能缓解癌痛和放化疗后的恶心呕吐症状。中医的个性化辨证施治可能针对不同患者体质提供差异化调理方案。部分传统方剂如扶正固本类药物可能有助于减轻治疗过程中的虚弱感。
现代医学的癌症治疗手段如手术切除、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才是直接对抗癌细胞的主要方法。中医无法替代这些治疗的核心地位,单独使用中医治疗癌症可能导致病情延误。某些中药成分可能与化疗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影响治疗效果。缺乏科学验证的偏方可能带来安全隐患,不规范的中药使用可能加重肝肾负担。癌症是复杂疾病,需要多学科团队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癌症患者应在正规医院接受系统治疗,中医可作为辅助手段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过度劳累。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保持积极心态配合治疗。注意观察治疗期间的身体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方案。建立规律作息,适当进行温和运动如散步、太极等增强体质。
尿酸高没有痛风可能与个体尿酸排泄能力较强、尿酸未形成结晶沉积、遗传因素、饮食习惯差异以及关节局部环境不同等因素有关。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基础,但并非所有高尿酸患者都会发展为痛风。
部分人群肾脏对尿酸的排泄效率较高,即使血尿酸水平超过正常范围,也能通过尿液快速排出体外,减少尿酸在关节及周围组织的沉积。这类患者通常无关节红肿热痛等典型痛风症状,但长期高尿酸仍需监测肾功能及尿酸盐结晶情况。
痛风发作需尿酸盐结晶在关节滑液中析出并引发炎症反应。若血尿酸浓度未达到饱和阈值或关节局部温度、pH值不适宜结晶形成,可能仅表现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此类患者可通过超声或双能CT检查确认是否存在亚临床尿酸盐沉积。
某些基因多态性可影响尿酸转运蛋白功能,如SLC2A9、ABCG2等基因变异可能导致肾脏尿酸排泄代偿性增强。这类人群即使存在长期高尿酸,痛风发病率仍显著低于普通高尿酸患者,但需关注遗传性肾病风险。
低嘌呤饮食或高水分摄入可能延缓尿酸结晶形成。例如每日饮水超过2000毫升、限制酒精及海鲜摄入者,其尿酸水平虽高但痛风发作概率较低。但饮食调节无法完全消除高尿酸对血管内皮及肾脏的潜在损害。
关节创伤、低温或酸性环境会促进尿酸盐结晶。若患者关节滑液pH值稳定、血供良好,即使血尿酸达到540微摩尔/升以上也可能不出现症状。这类人群需避免突然受凉或剧烈运动诱发结晶析出。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应每3-6个月复查血尿酸及尿常规,控制每日嘌呤摄入低于300毫克,优先选择低脂乳制品、绿叶蔬菜等碱性食物。避免使用噻嗪类利尿剂等可能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肥胖者需逐步减重。若出现关节隐痛或尿酸持续超过540微摩尔/升,建议风湿免疫科就诊评估预防性治疗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