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妇产科
高龄难怀孕可能与卵巢功能下降、卵子质量降低、子宫内膜容受性减弱、慢性疾病积累等因素有关。
女性35岁后卵巢储备功能加速衰退,卵泡数量减少,自然受孕概率降低。建议通...
怀孕初期总困倦主要与激素变化、代谢需求增加、血液循环改变、心理适应等因素有关,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孕早期孕酮水平升高会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镇静效果。建议通过短...
哺乳期不建议减肥主要与乳汁分泌需求、产后恢复进程、激素水平波动及母婴健康关联有关,需优先保证营养供给。
哺乳期每日需额外消耗大量热量和营养素,刻意限制饮食可能导致乳...
胎心正常但仍出现阴道出血可能与宫颈病变、胎盘位置异常、先兆流产、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需结合超声检查及实验室指标综合评估。
宫颈息肉、宫颈炎等病变可能导致接触性出血...
怀孕初期皮肤变黑可能由激素水平变化、黑色素沉积增加、紫外线暴露、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通常可通过防晒护理、均衡饮食、适度保湿、医学美容等方式改善。
妊娠期雌激素和孕激...
试管婴儿流产可能由胚胎染色体异常、母体子宫环境异常、内分泌紊乱、免疫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遗传学筛查、激素调节、免疫治疗等方式干预。
约50%早期流产与胚胎非整...
怀孕后肚子胀气可能由激素变化、子宫压迫、饮食不当、胃肠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
孕激素水平升高会减缓胃肠蠕动,导致气体滞留。建议少量多餐,避免产气食物如豆类、洋葱。
剖腹产恶露一般持续2-6周,实际时间受到子宫收缩情况、感染风险、胎盘残留概率、个人体质差异等因素影响。
产后子宫复旧不良会导致恶露时间延长,可通过按摩子宫和早期下床活...
怀孕初期频繁发热可能与激素水平变化、免疫系统调整、普通感冒或尿路感染等因素有关,需警惕妊娠合并症如流感或绒毛膜羊膜炎。
妊娠后孕激素水平升高导致基础体温上升,属于生...
刚怀孕屁股变大可能与激素变化、骨盆扩张、脂肪堆积、水肿等因素有关,属于妊娠期常见生理现象。
孕激素和松弛素水平升高会导致韧带松弛,骨盆关节活动度增加,为分娩做准备,此...
首页上一页678910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儿童三价流感疫苗一般需要接种两针,两针间隔至少四周。实际接种针次可能受到年龄、既往接种史、免疫状态等因素影响。
首次接种流感疫苗的6月龄至8岁儿童需接种两针,既往接种过流感疫苗的儿童可能只需接种一针。
既往未接种过流感疫苗的儿童需完成两针基础免疫,已接种过的儿童每年加强一针即可。
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按常规程序接种,免疫功能低下儿童可能需要额外加强接种。
三价流感疫苗标准程序为两针,部分四价疫苗可能采用不同接种方案。
建议家长在接种前咨询儿科医生,根据儿童具体情况确定接种方案,并按时完成全程接种以获得最佳保护效果。
乙肝垂直传播是指乙型肝炎病毒通过母婴途径由感染母亲传染给新生儿,主要传播方式包括宫内感染、分娩时接触母血或体液、产后哺乳等。
妊娠期胎盘屏障受损可能导致病毒经胎盘传播,建议孕妇定期检测乙肝病毒载量,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降低传播风险。
分娩过程中新生儿接触母血和阴道分泌物可能感染,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须在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
乳汁中可检出乙肝病毒DNA,但经规范免疫接种后哺乳传播概率较低,建议母亲乳头皲裂或出血时暂停哺乳。
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唾液等体液可能导致传播,家庭成员应避免共用牙刷等个人物品,婴幼儿伤口需及时消毒处理。
所有新生儿均应按规定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并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母婴阻断干预。
抗生素不能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流感由病毒引起,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滥用可能产生耐药性。
流感由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导致,抗生素无法破坏病毒结构。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可抑制病毒复制。
抗生素仅对链球菌肺炎等继发细菌感染有效。流感合并细菌感染时需通过血常规等检查后,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等药物。
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流感期间应避免自行服用头孢类等抗生素,防止未来细菌感染时药物失效。
流感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可使用布洛芬退热,右美沙芬镇咳。重症患者需住院接受帕拉米韦等静脉抗病毒治疗。
流感期间建议多饮水,补充维生素C,出现持续高热或呼吸困难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合并细菌感染。
艾滋病初期常见症状有发热、乏力、咽痛、淋巴结肿大等。艾滋病初期症状通常表现为急性HIV感染,可能由病毒复制、免疫系统反应、黏膜损伤、继发感染等因素引起。
急性HIV感染后可能出现持续低热或高热,体温可超过38摄氏度,通常伴随盗汗。发热可能与病毒血症有关,建议及时进行HIV抗体检测。
患者常感到极度疲劳和全身无力,休息后难以缓解。这种症状与病毒对免疫系统的直接影响有关,需注意避免过度劳累。
咽喉部可能出现疼痛、红肿等炎症表现,吞咽时加重。这可能是HIV病毒直接侵犯黏膜组织所致,建议保持口腔卫生。
颈部、腋窝或腹股沟淋巴结可能出现无痛性肿大,直径超过1厘米。淋巴结病变是免疫系统对HIV感染的常见反应,需定期监测。
出现上述症状且有高危行为史者应及时就医检测,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均衡营养,避免传播他人。
副型流感病毒感染2型多数属于自限性疾病,严重程度与患者基础健康状况有关,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出现肺炎等并发症。
早期表现为发热、咽痛、肌肉酸痛,进展期可能出现持续高热、干咳加重,极少数患者会发展为病毒性肺炎。
儿童、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症状可能较重,健康成年人通常1-2周可自愈,但婴幼儿需警惕喉炎或支气管炎。
可能引发中耳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哮喘患者易出现喘息加重,糖尿病患者可能合并细菌感染。
以对症治疗为主,可选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合并细菌感染时需联用阿莫西林或头孢类药物。
建议保证充足休息,每日饮水超过1500毫升,出现呼吸急促或持续高热应及时就医,慢性病患者可提前接种流感疫苗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