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妇产科 > 计划生育科
西多福韦可以用于治疗HPV感染,但属于超说明书用药,需严格遵医嘱评估风险。HPV感染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局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免疫调节治疗、手术治疗。
常用干扰素...
西多福韦可以抑制HPV病毒。西多福韦是一种抗病毒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但研究显示其对HPV病毒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西多福韦通过抑制病毒DNA聚合酶活性,干...
西多福韦对HPV感染的治疗效果有限,目前主要用于高危型HPV引起的尖锐湿疣或癌前病变,其效果受病毒分型、用药方案、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
西多福韦适用于免疫抑制患者的...
物理治疗HPV的优势主要有创伤小、恢复快、精准靶向、并发症少。物理治疗可直接作用于病变组织,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小,适合早期HPV感染及宫颈低级别病变。
物理治疗通过激...
接种HPV疫苗能有效预防部分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但无法覆盖所有高危型别。预防效果主要与疫苗覆盖型别、接种时机、个体免疫应答有关。
现有二价、四价、九价疫苗分别覆盖2...
肿瘤患者确实比普通人更容易感染人乳头瘤病毒。肿瘤患者免疫力较低,且部分抗肿瘤治疗可能进一步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增加HPV感染概率。
肿瘤患者由于疾病本身或接受放疗、化疗等治疗,免疫系统功能会受到不同...
手术治疗通常不能完全消除HPV感染,但可以切除由HPV引起的病变组织。HPV感染的治疗方式主要有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免疫调节治疗、手术切除病变组织、定期随访监测等。
...
手术治疗HPV感染见效较快,但需根据感染类型、病变程度及个体情况综合评估。HPV感染引起的尖锐湿疣或宫颈高级别病变可通过手术切除,但病毒本身无法通过手术彻底清除。
对于外生性尖锐湿疣,手术切除能...
生物学治疗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方法主要有干扰素α2b凝胶、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抗HPV生物蛋白敷料、光动力疗法、自体免疫细胞疗法等。HPV感染可能引起皮肤黏膜病变,需根据具体分型及病情选择干预方式。...
生物学治疗HPV感染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但无法彻底清除病毒。HPV感染的治疗方式主要有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免疫调节治疗、手术治疗和生物学治疗。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治疗方案。
12345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IgA肾病患者在病情稳定、肾功能正常且血压控制良好的情况下,通常可以要孩子,但需在孕前及孕期严格监测肾功能和血压。若存在肾功能严重受损、未控制的高血压或大量蛋白尿,则妊娠风险较高,建议暂缓生育计划。
IgA肾病是一种以肾小球系膜区IgA沉积为特征的慢性肾炎,多数患者病情进展缓慢。当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低于1克、血肌酐水平稳定且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时,妊娠对肾脏的额外负担相对可控。此类患者孕前需进行肾功能评估,孕期每1-2个月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及血压,产科与肾内科联合随访可降低风险。部分研究显示,这类患者成功妊娠的概率与健康人群接近,但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的概率略高。
当患者出现肾功能不全(如血肌酐超过1.5毫克/分升)、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或24小时尿蛋白持续超过1克时,妊娠可能加速肾功能恶化。肾脏高滤过状态会加重蛋白尿,增加子痫前期风险。部分病例可能出现妊娠中晚期肾功能急剧下降,甚至需要提前终止妊娠。这类患者若计划生育,需先通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稳定病情,但需注意这类药物在孕前6个月必须停用。
所有IgA肾病计划妊娠者均需提前3-6个月调整用药,避免使用妊娠禁忌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孕期需保证每天0.8-1克/公斤体重的优质蛋白摄入,限制钠盐至3-5克/日,定期监测尿蛋白和血尿酸水平。产后仍需每3个月复查肾功能,因约20%患者可能在产后1年内出现病情波动。建议通过遗传咨询评估子女患病风险,虽然IgA肾病家族聚集性仅约5%,但直系亲属应定期尿检筛查。
儿童IgA肾病一般可以适量吃糖,但需避免过量摄入。IgA肾病是一种以肾小球系膜区IgA沉积为主的慢性肾病,糖分摄入过多可能增加代谢负担。
IgA肾病患儿在病情稳定期少量食用糖果、糕点等含糖食品通常不会直接加重肾脏损害。糖作为碳水化合物来源可提供能量,但需注意每日添加糖摄入量控制在合理范围。选择天然果糖替代部分精制糖更为理想,如新鲜水果中的糖分伴随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对血糖波动影响较小。患儿若无合并糖尿病或糖代谢异常,日常饮食中少量糖分不会显著影响蛋白尿或肾功能指标。
当患儿存在明显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减退时,需严格限制高糖食品。过量糖分摄入可能通过胰岛素抵抗间接影响血压控制,增加水钠潴留风险。部分加工食品中的添加糖可能含有隐性磷添加剂,对肾功能不全患儿不利。若合并糖耐量异常,高糖饮食可能加速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进展。临床常见含糖饮料诱发口渴多饮,反而加重肾脏滤过负担。
建议家长定期监测患儿尿蛋白定量和肾功能指标,制作饮食记录表评估糖分摄入情况。优先选择低糖高蛋白的零食如无糖酸奶、坚果等,避免饭前大量食用甜食影响正餐营养摄入。可咨询临床营养师制定个体化食谱,将糖分分配至多个餐次小剂量摄入。若患儿出现血糖波动或尿液泡沫增多,应及时复查尿微量白蛋白与肾小球滤过率。
小儿紫癜性肾炎的症状主要包括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血尿和蛋白尿。该病是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的并发症,多由免疫复合物沉积引发,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确诊。
皮肤紫癜是首发症状,表现为双下肢对称分布的出血性皮疹,压之不褪色,可伴轻微瘙痒。皮疹可能反复出现,严重时蔓延至臀部或上肢。皮肤紫癜与毛细血管炎性反应有关,通常持续1-4周消退,但肾脏受累时皮疹持续时间可能延长。家长需注意观察皮疹分布及是否伴随其他症状。
约半数患儿出现膝关节、踝关节等大关节肿痛,活动受限,但无关节变形。关节症状多为一过性,与免疫复合物沉积引发的滑膜炎有关,通常1-2周内自行缓解。若患儿主诉关节疼痛,家长应避免其剧烈运动,可局部冷敷缓解症状。
腹部绞痛多见于脐周,可能伴恶心、呕吐或便血,由消化道黏膜血管炎导致。腹痛程度轻重不一,严重时需与急腹症鉴别。部分患儿腹痛早于皮肤紫癜出现,易误诊。家长发现患儿阵发性哭闹、拒食时需警惕,避免盲目使用止痛药掩盖病情。
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提示肾脏受累,尿常规可见红细胞管理。血尿程度与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炎症相关,轻者仅尿检异常,重者尿液呈洗肉水样。部分患儿血尿呈间歇性,家长应定期复查尿常规,监测肾功能变化。
中重度蛋白尿可能伴随水肿或高血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150毫克提示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持续大量蛋白尿可能进展为肾病综合征,需行肾活检评估病理分级。家长需记录患儿每日尿量及水肿情况,限制钠盐摄入。
患儿确诊后应卧床休息至急性症状缓解,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肾脏负担。饮食需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限制高钾食物如香蕉、橙子。定期监测血压、尿常规及肾功能,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环磷酰胺片、双嘧达莫片等药物控制炎症。若出现少尿、水肿加重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
小儿遗尿不一定是肾阴虚引起的,可能与膀胱功能发育不全、睡眠过深、心理因素、遗传因素或泌尿系统感染等原因有关。小儿遗尿通常表现为夜间不自主排尿,部分患儿可能伴随尿频、尿急等症状。
膀胱功能发育不全是小儿遗尿的常见原因,患儿膀胱容量较小或控制排尿的神经发育尚未完善,导致夜间无法自主控制排尿。家长需帮助孩子养成定时排尿习惯,避免睡前过量饮水,必要时可进行膀胱功能训练。
部分患儿因睡眠过深难以感知膀胱充盈信号,导致遗尿发生。家长可在夜间定时唤醒孩子排尿,调整睡眠环境减少深度睡眠时间,避免白天过度疲劳。
焦虑、紧张等情绪可能诱发或加重遗尿症状。家长需避免责备孩子,可通过心理疏导减轻压力,建立排尿奖励机制增强自信心。
遗尿症存在家族聚集倾向,父母有遗尿病史的孩子发病概率较高。这类患儿通常随着年龄增长症状会逐渐改善,家长需保持耐心。
尿路感染可能导致膀胱刺激症状引发遗尿,患儿可能伴随排尿疼痛、尿液浑浊等表现。需就医进行尿常规检查,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药物治疗。
对于小儿遗尿,家长应记录排尿日记帮助医生判断病因,避免睡前饮用含咖啡因饮料,日间保证充足水分摄入但控制晚间液体摄入量。若遗尿持续至6岁以上或伴随其他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排除糖尿病、脊柱裂等器质性疾病。中医认为肾阳虚也可能导致遗尿,需经专业中医师辨证后决定是否使用缩泉丸等药物治疗。
肾上腺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方式因具体疾病类型而异,部分肾上腺疾病可能较为严重,需及时就医治疗。肾上腺疾病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
肾上腺疾病包括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嗜铬细胞瘤等多种类型。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可能导致高血压、低血钾等症状,需使用甲磺酸溴隐亭片、醋酸可的松片等药物控制激素水平。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可能出现乏力、体重下降等症状,需补充氢化可的松片、醋酸泼尼松片等激素药物。嗜铬细胞瘤可能引起阵发性高血压,需通过手术切除肿瘤,术后可能需使用酚苄明片控制血压。部分肾上腺疾病如肾上腺腺瘤,若体积较小且无症状,可能无须特殊处理,定期随访即可。肾上腺疾病的治疗需结合具体病情,部分患者需长期用药或手术治疗。
肾上腺疾病患者需定期复查激素水平和影像学检查,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日常饮食需注意低盐、低脂,避免摄入过多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增强体质。若出现头晕、心悸等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