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妇产科
实际同房受孕20天的孕囊直径通常为2-4毫米,实际大小受胚胎发育速度、母体营养状况、子宫环境、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
胚胎早期分裂速度存在个体差异,部分胚胎可能因遗...
十四岁少女月经不调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营养干预、心理疏导、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月经不调通常由激素水平波动、营养不良、精神压力、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原因引起。
保持规律...
生理性卵巢囊肿多数情况下不可怕,属于良性病变且可自行消退。卵巢囊肿的处理方式主要有观察随访、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定期复查。
多数生理性囊肿直径小于5厘米且无症状,建...
生理性卵巢囊肿可能多次出现,主要与激素波动、排卵异常、黄体功能不全、慢性盆腔炎等因素有关。
青春期或围绝经期女性激素水平不稳定,可能导致卵泡发育异常形成囊肿,通常无...
生理性卵巢囊肿通常不会癌变,这类囊肿多为功能性囊肿,主要包括卵泡囊肿、黄体囊肿等,多数可自行消退。
生理性卵巢囊肿与月经周期相关,由激素波动引起,通常直径小于5厘米...
生理性卵巢囊肿通常2-3个月经周期内可自行消退,实际恢复时间与囊肿大小、激素水平变化、是否妊娠、有无并发症等因素相关。
直径小于5厘米的囊肿自愈概率较高,较大囊肿可...
生理性卵巢囊肿一般3-6个月会自行消失,实际时间受到囊肿大小、激素水平变化、月经周期影响、是否合并炎症等因素影响。
直径小于5厘米的囊肿吸收较快,超过5厘米的囊肿可...
生理性卵巢囊肿一般2-3个月经周期内会自行消失,实际时间受到囊肿类型、激素水平、个体差异、是否妊娠等因素影响。
滤泡囊肿和黄体囊肿是最常见的生理性囊肿,滤泡囊肿多在月...
生理性卵巢囊肿属于卵巢非肿瘤性囊性结构,常见类型有卵泡囊肿、黄体囊肿,多数可自行消退。
未破裂卵泡持续增大形成,直径多小于5厘米,通常无特殊症状,偶有轻微下腹坠胀感,...
生理期肚子疼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萘普生等药物缓解疼痛,同时需排除器质性疾病。
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子宫痉挛性疼痛,适用于原发性痛经,胃肠...
首页上一页12345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10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乙肝治好后多数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生活,但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与病毒标志物。主要影响因素有病毒清除程度、肝脏修复情况、并发症控制和生活习惯调整。
临床治愈标准为表面抗原转阴并出现抗体,此时传染性极低,但少数患者可能存在隐匿性感染,需通过高灵敏度检测确认。
长期炎症可能导致肝纤维化,即使病毒清除后仍需评估肝弹性值,中重度纤维化患者需持续抗纤维化治疗。
肝硬化患者即使达到临床治愈,仍需警惕门脉高压和肝癌风险,建议每6个月进行超声和甲胎蛋白筛查。
治愈后应严格戒酒,避免高脂饮食,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有助于肝功能恢复。
治愈患者可正常工作和生育,但建议选择对肝脏损伤小的药物,接种甲肝疫苗加强防护,出现乏力或黄疸症状及时复查。
基孔肯雅热皮疹通常伴随明显瘙痒感,瘙痒程度因人而异,多数患者表现为中度至重度瘙痒。皮疹进展可分为早期红斑期、丘疹水疱期、消退期三个阶段。
发病初期出现红色斑疹,多始于躯干向四肢扩散,此时瘙痒感较轻但持续存在。
皮疹发展为凸起丘疹或小水疱,瘙痒达到高峰,可能影响睡眠,抓挠易导致继发感染。
皮疹逐渐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瘙痒感缓慢减轻,全程约持续7-10天。
建议保持皮肤清洁湿润,避免抓挠,可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氯雷他定片、地奈德乳膏缓解症状,出现高热或皮疹化脓需及时就医。
基孔肯雅热患者无须使用抗生素治疗。基孔肯雅热是由病毒引起,抗生素对病毒无效,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性、肠道菌群紊乱等不良反应。
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经蚊虫叮咬传播,属于自限性疾病,通常表现为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缓解症状。
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无法抑制病毒复制。若患者无继发细菌感染证据,使用阿莫西林、头孢呋辛等抗生素不仅无益,还可能引发腹泻等副作用。
若出现持续高热、脓性分泌物等细菌感染迹象,需经医生评估后使用抗生素。但单纯基孔肯雅热无须预防性用药,避免干扰正常免疫反应。
确诊后应优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控制关节疼痛,如布洛芬。合并细菌感染时需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避免经验性用药。
患者应保持充足休息,多饮水补充电解质,出现病情加重或新发感染症状时需及时复诊评估。
基孔肯雅热的高发季节通常为雨季和湿热季节,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高发期集中在5月至10月,与蚊虫繁殖活跃期高度重合。
雨季积水增多导致伊蚊繁殖加速,病毒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概率显著上升,需加强防蚊措施并清除积水容器。
气温超过30摄氏度且湿度较大时,蚊媒活动频繁,病毒在外界存活时间延长,户外活动需使用驱蚊剂并穿长袖衣物。
夏季旅游旺季或农忙时节可能因人群聚集加速传播,疫区返回出现发热关节痛症状需及时排查。
东南亚地区全年可流行,非洲和美洲疫情多与雨季相关,旅行前应查询目的地疫情动态。
流行季节出现突发高热、关节剧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以防出血风险。
基孔肯雅热患者需严格防蚊虫叮咬,主要措施有使用蚊帐、穿着长袖衣物、喷洒驱蚊剂、清除积水。
患者需在睡眠时使用经杀虫剂处理的蚊帐,避免伊蚊叮咬导致病毒传播。
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可减少皮肤暴露,物理阻隔蚊虫接触。
含避蚊胺或派卡瑞丁的驱蚊剂可直接涂抹皮肤,需每4-6小时重复使用。
及时清理家中花瓶、水桶等积水容器,破坏蚊虫孳生环境。
急性期患者应隔离在装有纱窗的房间,家庭成员需同步采取防蚊措施避免社区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