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妇产科 > 计划生育科
接种HPV疫苗后仍可能生病,但能显著降低相关疾病风险。HPV疫苗主要预防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宫颈癌、尖锐湿疣等疾病,但无法覆盖所有病毒亚型,且对已感染的病毒无效。
目前上市的HPV疫苗包括二价、四价...
感染HPV病毒后可能出现皮肤黏膜疣体、生殖器疣或无症状携带,具体表现与病毒亚型相关。HPV感染症状主要有寻常疣、扁平疣、尖锐湿疣、宫颈上皮内瘤变及无症状感染五种形式。
...
HPV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皮肤黏膜密切接触传播、间接接触污染物传播四种途径传染。
无保护性行为是HPV感染的主要途径,病毒可通过生殖器、肛门等部位的黏...
HPV感染目前尚无特异性生物学治疗方法,临床干预手段主要有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免疫调节和手术切除。
冷冻、激光或电灼适用于可见疣体,通过破坏感染组织清除病灶,需由专...
HPV感染可以进行物理治疗,常见方法有激光治疗、冷冻治疗、电灼治疗、光动力治疗等。HPV感染通常由病毒持续感染引起,可能表现为皮肤黏膜疣体或宫颈病变。
二氧化碳激光可...
HPV感染可通过冷冻治疗、激光治疗、电灼治疗、光动力治疗等物理疗法干预。物理疗法适用于可见疣体或局部病变,需由医生评估后选择具体方案。
利用液氮低温破坏疣体组织,适用...
HPV感染可通过宫颈细胞学检查、HPV-DNA检测、醋酸白试验、阴道镜检查等方式确诊,具体选择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医生建议。
通过采集宫颈脱落细胞进行病理学分析,可...
HPV感染可通过宫颈细胞学检查、HPV-DNA检测、醋酸白试验、阴道镜检查等方式确诊,具体检查选择需结合临床指征和医生建议。
通过刮取宫颈脱落细胞进行巴氏染色或...
HPV感染可通过醋酸白试验、HPV-DNA检测、宫颈细胞学检查、组织病理活检等方式确诊。检测方法的选择主要与感染部位、症状严重程度及是否存在癌变风险相关。
将5%醋...
HPV感染可能产生癌变,高危型HPV持续感染与宫颈癌、口咽癌、肛门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密切相关。
16型、18型等高危HPV持续感染可导致细胞异常增生,需通过阴道镜活检...
首页上一页56789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贫血是否需要住院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因决定。轻度贫血通常无须住院,中重度贫血或合并严重并发症时可能需要住院治疗。贫血可能与缺铁、失血、造血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评估。
血红蛋白浓度轻度降低且无明显症状时,可通过门诊调整饮食和口服药物改善。缺铁性贫血患者可增加红肉、动物肝脏等富含铁的食物摄入,配合医生开具的右旋糖酐铁分散片、琥珀酸亚铁片等补铁药物。叶酸缺乏者需补充叶酸片并多吃深绿色蔬菜,维生素B12缺乏者可使用甲钴胺片配合膳食调整。这类患者定期复查血常规即可,无须特殊住院处理。
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降低或出现心悸、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时需住院治疗。急性大量失血导致的贫血可能需输血纠正,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造血系统疾病需注射重组人促红素或进行免疫抑制治疗。溶血性贫血急性发作时需静脉用糖皮质激素控制溶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患者可能需住院进行化疗或干细胞移植。妊娠期重度贫血合并胎儿窘迫时也需住院监护。
贫血患者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适量摄入瘦肉、蛋黄、菠菜等含铁食物,避免浓茶咖啡影响铁吸收。活动时注意防止跌倒,出现头晕加重、胸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长期贫血未改善者需排查消化道肿瘤、妇科疾病等潜在病因,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
慢性溶血性贫血的症状主要有乏力、黄疸、脾肿大、深色尿和贫血相关表现。慢性溶血性贫血是指红细胞破坏速率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发生的贫血,可能与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血红蛋白病、自身免疫性溶血等因素有关。
慢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导致携氧能力下降,组织器官供氧不足,常表现为持续性的疲劳和活动耐力下降。这种乏力感在轻度活动后尤为明显,休息后也难以完全缓解。患者可能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等表现。
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血红蛋白分解会产生大量胆红素,超过肝脏处理能力时会引起皮肤、巩膜黄染。慢性溶血性贫血的黄疸通常呈轻度至中度,可随溶血程度波动。部分患者可能首先发现尿液颜色加深或粪便颜色变浅。
脾脏是清除异常红细胞的主要器官,长期过度工作会导致脾脏代偿性增大。体检可在左肋缘下触及肿大的脾脏,严重者可出现左上腹饱胀感或疼痛。脾肿大可能进一步加重红细胞破坏,形成恶性循环。
血红蛋白分解产物经肾脏排泄会使尿液呈现浓茶色或酱油色,医学上称为血红蛋白尿。这种现象在血管内溶血时更为明显,晨起第一次排尿颜色最深。长期血红蛋白尿可能增加肾小管损伤风险。
随着病程进展,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头晕、心悸、气短等典型贫血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随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孕妇可能增加妊娠并发症风险。
慢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需注意均衡饮食,适当增加富含优质蛋白和铁元素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避免剧烈运动和可能诱发溶血的因素如感染、某些药物等。建议定期监测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计数,出现发热、乏力加重或尿液颜色明显加深时应及时就医。根据病因不同,治疗可能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脾切除术等,所有治疗均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