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妇科 > 妇产科 > 阴道炎
首页上一页6789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手指关节破皮结痂后凸起可能与瘢痕增生、局部感染或异物刺激等因素有关。常见原因主要有瘢痕组织过度修复、细菌性毛囊炎、接触性皮炎、寻常疣、腱鞘囊肿等。建议保持创面清洁,避免反复摩擦刺激,若持续增大或伴随红肿疼痛需及时就医。
皮肤损伤愈合过程中胶原纤维过度沉积可形成增生性瘢痕,表现为结痂脱落后局部隆起硬结,表面光滑呈淡红色。可能与体质遗传或伤口护理不当有关。早期可局部涂抹硅酮凝胶抑制增生,顽固性瘢痕需通过瘢痕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或点阵激光治疗改善。
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侵入毛囊可引起局部化脓性炎症,结痂后形成脓疱样凸起,伴随压痛和黄色分泌物。需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乳膏抗感染,严重者口服头孢呋辛酯片。日常需避免抓挠并保持皮肤干燥。
接触洗涤剂、金属等过敏原后,关节处皮肤可能出现湿疹样改变,结痂后遗留苔藓样增厚斑块。表现为边界不清的粗糙凸起,伴有瘙痒脱屑。可短期使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配合口服氯雷他定片缓解症状。建议排查并远离致敏物质。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导致表皮角化异常,形成粗糙坚硬的丘疹状凸起,表面可见黑色点状出血。好发于手指关节等易摩擦部位。临床常用冷冻治疗或外用水杨酸软膏,顽固疣体可局部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
关节囊或腱鞘退变形成的囊性肿物,多呈半球形凸起,质地柔软且有波动感。可能与慢性劳损有关。较小囊肿可通过挤压使其破裂吸收,复发者可考虑囊肿切除术。日常应减少关节过度活动。
恢复期间需避免撕扯痂皮,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后涂抹凡士林保持湿润。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及优质蛋白,促进皮肤修复。若凸起持续3个月未消退、快速增大或影响关节功能,建议至皮肤科或手外科就诊,通过皮肤镜、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禁止自行挑破或使用偏方处理,防止继发感染或瘢痕加重。
老人孤独寂寞可通过增加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参与社区服务、使用智能设备、寻求专业心理支持等方式缓解。孤独感可能与退休、亲友减少、行动不便、慢性病困扰、认知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
鼓励老人定期与亲友见面或通话,参与家庭聚会、老友聚餐等活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常组织棋牌、合唱、舞蹈等集体项目,有助于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行动不便者可选择上门探望服务或视频通话,减少物理距离带来的隔阂。
书法、园艺、摄影等静态活动适合体能较弱的老人,广场舞、门球等轻度运动能同时促进身心健康。学习新技能如智能手机操作、绘画课程可激发大脑活力,老年大学提供系统化的兴趣班资源。
担任社区志愿者、参与公益讲座或代际交流项目,能增强老人的价值感。部分机构组织老人陪伴留守儿童、指导青少年作业等互助活动,通过利他行为改善心理状态。
配备简易操作的智能平板、语音助手等设备,帮助老人进行视频联络、收听节目、获取资讯。部分健康监测设备能实时共享数据给亲属,既保障安全又增加互动纽带。
持续情绪低落可考虑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孤独感效果显著。部分医院开设老年精神科门诊,提供团体治疗或药物干预。严重社会隔离者需社会工作者介入,建立长期陪伴机制。
家属应定期评估老人心理状态,注意孤独可能引发的失眠、食欲减退等躯体症状。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B族维生素。每天30分钟散步或太极拳有助于释放内啡肽,社区组织的集体锻炼更能提供社交机会。若发现持续情绪障碍超过两周,建议陪同至专业机构进行抑郁量表筛查。
肺腺癌的早期和晚期划分主要依据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情况,可分为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
Ⅰ期属于早期肺腺癌,肿瘤局限于肺部且直径不超过3厘米,未侵犯淋巴结或其他器官。此时肿瘤生长较慢,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术后5年生存率较高。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人会出现轻微咳嗽或胸痛,通过低剂量CT筛查可早期发现。
Ⅱ期和Ⅲ期属于中期肺腺癌,肿瘤直径超过3厘米或已侵犯邻近淋巴结,但尚未扩散至远处器官。Ⅱ期肿瘤可能侵犯胸膜或主支气管,Ⅲ期则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常见症状包括持续咳嗽、痰中带血、呼吸困难,需结合手术、化疗和放疗进行综合治疗。
Ⅳ期属于晚期肺腺癌,肿瘤已转移至脑、骨、肝等远处器官。患者可能出现严重胸痛、体重下降、骨痛或神经系统症状,治疗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姑息治疗为主,旨在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晚期肺腺癌的预后较差,但个体差异较大。
肺腺癌患者无论处于哪个阶段,均需戒烟并避免二手烟,保持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早期筛查对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建议高危人群每年进行低剂量CT检查。确诊后应遵医嘱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持积极心态配合治疗有积极意义。
小儿输尿管反流可能引起尿路感染、肾积水、肾功能损害等危害。输尿管反流是指尿液从膀胱反流至输尿管甚至肾脏的异常现象,主要危害包括反复尿路感染、肾脏瘢痕形成、肾实质损伤等。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避免病情进展。
输尿管反流使细菌易逆行至肾脏,导致反复发热性尿路感染。患儿可能出现排尿哭闹、尿液浑浊、发热等症状。需通过尿培养确诊,常用药物包括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呋喃妥因肠溶片等。家长需注意观察孩子排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长期反流可导致输尿管扩张和肾盂积水,表现为腹部包块、腰痛等。超声检查可明确积水程度。轻度积水可能随年龄增长自愈,中重度需考虑输尿管再植术等治疗。家长应定期带孩子复查超声监测病情变化。
反复感染和肾内高压可能造成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严重时引发慢性肾病。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贫血、高血压等。需通过肾动态显像评估肾功能,必要时需进行抗反流手术。家长需定期监测孩子血压和生长发育指标。
感染和反流共同作用可导致肾实质不可逆损伤,形成永久性瘢痕。瘢痕化肾脏易发生高血压和蛋白尿。确诊依赖DMSA肾静态显像,预防关键在于早期控制感染。家长发现孩子反复发热时应警惕尿路感染可能。
部分患儿可能合并排尿功能障碍,表现为尿频、尿急、尿失禁等。需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治疗包括膀胱训练、抗胆碱能药物如奥昔布宁缓释片等。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规律排尿习惯,避免憋尿。
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水习惯,保证每日充足液体摄入。避免给孩子穿紧身裤,选择透气棉质内衣。饮食上适当增加蔓越莓汁等富含原花青素的食物。定期复查尿常规和泌尿系统超声,严格遵医嘱用药。若孩子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排尿异常或生长发育迟缓,需及时就诊小儿肾内科或泌尿外科进一步评估。
感觉心里一阵一阵发热可能与情绪波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心肌缺血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自行用药。
焦虑、紧张等情绪变化可能引发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胸口灼热感。这种情况通常伴随心悸、呼吸急促等症状。可通过深呼吸训练、正念冥想等方式缓解,必要时需心理干预。避免摄入咖啡因或酒精等刺激性物质。
长期压力或睡眠不足可能造成自主神经调节异常,出现阵发性胸骨后发热感,可能伴有手脚麻木、头晕等症状。建议保持规律作息,可遵医嘱使用谷维素片、维生素B1片等调节神经功能药物,配合有氧运动改善症状。
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导致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表现为突发性上半身潮热、出汗,夜间症状加重。可遵医嘱使用坤宝丸、莉芙敏片等中成药,或激素替代治疗。保持环境凉爽,穿着透气衣物有助于缓解不适。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引起代谢亢进症状,表现为持续性心前区灼热感,伴随体重下降、手抖、易怒等。需通过甲巯咪唑片、丙硫氧嘧啶片等抗甲状腺药物控制,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指标。限制含碘食物摄入。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可能出现心前区烧灼样疼痛,常因劳累诱发,休息后缓解。需完善心电图、冠脉CTA等检查,可遵医嘱使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等药物。控制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避免剧烈运动。
日常应注意记录症状发作的诱因、持续时间及伴随表现,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若症状频繁发作或伴随胸痛、晕厥等严重表现,需立即就医排查心血管急症。保持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改善循环功能,但需避免过度劳累。定期监测基础生命体征,必要时完善动态心电图、激素水平检测等专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