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妇科 > 妇产科 > 白带异常
真菌感染是造成白带异常的常见原因之一,主要与阴道念珠菌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等疾病相关,其他可能原因包括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炎、宫颈炎等。
白色念珠菌过度繁...
1234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孕晚期尿频可能是胎儿入盆的表现,但也可能由其他因素引起。尿频在孕晚期常见原因包括子宫压迫膀胱、激素变化、尿路感染等。
胎儿入盆时,胎头下降至骨盆入口,对膀胱造成更明显的压迫,导致排尿次数增加。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妊娠36周后,伴随腹部下坠感、呼吸变轻松等表现。但尿频并非入盆的特异性症状,单纯尿频不能作为入盆的确诊依据。子宫增大本身就会压迫膀胱,尤其在孕晚期子宫底高度达到肋缘时更为明显。孕激素水平升高也会使膀胱肌肉松弛,降低储尿能力。
少数情况下尿频可能提示病理状态。妊娠期尿路感染发病率较高,可能伴随尿急尿痛或发热。妊娠期糖尿病引起的多尿也会表现为尿频,常伴有多饮症状。若出现排尿灼热感、尿液浑浊或腰背部疼痛,需警惕泌尿系统感染可能。
建议记录每日排尿次数和伴随症状,避免刻意减少饮水。采取侧卧位休息可减轻子宫对膀胱的压迫,排尿时身体前倾有助于排空膀胱。若尿频伴随其他不适症状或影响夜间睡眠,应及时进行尿常规和超声检查。孕晚期需定期产检评估胎儿位置,医生通过触诊即可判断是否入盆。
牙根断裂的表现主要有牙齿松动、咬合疼痛、牙龈肿胀、牙齿变色、牙周袋形成等。牙根断裂可能与外伤、龋齿、牙周病、牙齿结构异常、咬合力过大等因素有关,通常需要口腔检查结合影像学确诊。
牙根断裂后牙齿支持结构受损,可能出现异常晃动。断裂位置越接近根尖,松动度往往越明显。患者可能感觉咀嚼无力或牙齿移位,严重时断裂牙根会与牙槽骨分离。需通过牙周探诊和锥形束CT评估断裂范围,部分病例需拔除患牙后行种植修复。
垂直型牙根断裂常引发咬合时锐痛,冷热刺激可能加重不适。疼痛源于断裂线处的牙髓神经暴露或牙周膜炎症,咀嚼压力会导致断裂面摩擦。需避免用患侧咀嚼,根尖区断裂可尝试根管治疗后冠修复,纵裂至根中部的牙齿通常需要拔除。
断裂牙根周围牙龈可能出现红肿、瘘管或脓性分泌物,提示继发根尖周感染。细菌通过断裂线侵入牙周组织引发炎症反应,X线可见根尖阴影。需进行根管引流配合抗生素治疗,合并牙周脓肿时需切开排脓,严重骨吸收者需拔牙。
牙根断裂数月后冠部可能呈现灰黑色,源于牙髓坏死后的血红蛋白分解产物渗透牙本质。变色多伴随牙髓活力测试无反应,常见于陈旧性不完全断裂。可通过内漂白或全瓷修复改善外观,但需先通过根管治疗清除坏死组织。
断裂线延伸至牙槽嵴顶时,探诊可发现深达根尖的牙周袋,常伴溢脓和口臭。细菌生物膜在断裂缝隙定植导致持续性牙周破坏,松动度会进行性加重。需评估保留价值,无法保留的患牙应尽早拔除并行位点保存术。
发现牙根断裂症状应及时就诊口腔外科或牙体牙髓科,避免用患牙咬硬物。日常使用软毛牙刷清洁,饭后用含漱液减少菌斑堆积。定期口腔检查可早期发现潜在裂纹,夜磨牙患者需佩戴咬合垫分散咬合力。修复后每半年复查一次,监测邻牙及修复体状态。
儿童鼻炎鼻子上有白点可能与过敏性鼻炎、鼻部真菌感染或皮肤干燥有关。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过敏性鼻炎可能导致鼻部皮肤因频繁摩擦或擤鼻涕出现局部色素脱失,表现为白点。患儿常伴有鼻痒、打喷嚏、清水样鼻涕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氯雷他定糖浆或西替利嗪滴剂控制过敏反应。家长需减少孩子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保持室内清洁。
白色念珠菌等真菌感染可能引起鼻周皮肤白斑,伴随脱屑或轻微瘙痒。常见于免疫力低下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的儿童。需通过真菌镜检确诊,治疗可外用克霉唑乳膏或口服氟康唑颗粒。家长应注意避免孩子抓挠,保持患处干燥。
秋冬季节或过度清洁可能导致鼻部皮肤干燥脱屑,形成白色皮屑堆积。建议使用儿童专用保湿霜如凡士林婴幼儿润肤霜,避免使用碱性洗面奶。若伴有红肿需警惕湿疹,可短期涂抹氢化可的松软膏。
长期偏食可能导致维生素B族或锌缺乏,引发口鼻周围色素减退斑。需通过血清检测确认,可补充复合维生素B片、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家长应调整饮食结构,增加瘦肉、蛋黄等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
极少数情况下,鼻部白点可能是白癜风初期表现,边界清晰且逐渐扩大。需通过伍德灯检查鉴别,确诊后可外用他克莫司软膏或308nm准分子光治疗。家长需注意观察白斑是否扩散至其他部位。
日常护理需保持鼻腔湿润,使用生理盐水喷雾清洁,避免用力擤鼻。饮食上多摄入维生素C丰富的柑橘类水果,限制冷饮及辛辣食物刺激。若白点持续2周未消退或伴随发热、溃烂等症状,应立即到儿科或皮肤科就诊。外出时做好防晒,防止紫外线加重色素异常。
食道癌转移至肾脏可能出现血尿、腰部疼痛、肾功能异常、体重下降及全身乏力等症状。食道癌转移通常提示疾病进入晚期,需结合影像学与病理检查确诊。
肿瘤侵犯肾实质或尿路系统可能导致无痛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尿液颜色呈洗肉水样或酱油色。此时需进行尿常规、泌尿系超声或CT检查,排除其他泌尿系统疾病。血尿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氨甲环酸注射液、云南白药胶囊等止血药物,必要时行输尿管支架置入术缓解梗阻。
肿瘤生长压迫或骨转移可引发持续性钝痛,疼痛部位多位于肋脊角,活动后加重。可能与肾包膜牵张、神经浸润或腰椎转移有关。建议通过CT或骨扫描评估转移范围,疼痛管理可使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镇痛药物,配合局部放疗缓解症状。
肿瘤占位导致尿流梗阻或肾实质破坏时,可能出现肌酐升高、少尿等肾功能损害表现。需监测血肌酐、尿素氮指标,通过肾动态显像评估分肾功能。治疗可选用呋塞米片、肾衰宁颗粒等保护肾功能药物,严重时需行肾造瘘或透析治疗。
肿瘤消耗及进食困难导致营养摄入不足,患者可能出现进行性体重减轻伴肌肉萎缩。建议加强肠内营养支持,选用短肽型肠内营养粉、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等补充营养,同时处理食道原发灶改善吞咽功能。
贫血、恶病质及代谢紊乱可引发显著疲劳感,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可能与促炎因子释放、血红蛋白降低有关。需纠正贫血(如蔗糖铁注射液)、控制肿瘤进展(如注射用紫杉醇),同时进行适度的康复训练维持体能。
食道癌肾转移患者需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与营养状态,保持每日饮水量1500-2000毫升,选择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如蒸蛋羹、鱼肉泥等。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腰部负担,但可进行散步、呼吸训练等低强度活动。出现新发症状应及时复查增强CT或PET-CT评估病情变化,治疗方案需由肿瘤科与泌尿外科联合制定。
急性肠炎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道黏膜急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病程通常在1-2周内。
急性肠炎多因病原体感染、饮食不当或药物刺激导致。病原体感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常见的有沙门氏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饮食不当如进食生冷、变质、不洁食物或暴饮暴食,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引发炎症。药物刺激如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等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或直接损伤黏膜。部分患者因过敏反应或自身免疫异常也可能诱发急性肠炎。典型症状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水样,可伴有腹部绞痛、发热、乏力等,严重时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
预防急性肠炎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或未彻底加热的食物,饭前便后规范洗手。急性期应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避免高脂、高纤维食物刺激肠道。症状较轻时可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若持续呕吐、高热或便血需及时就医。治疗需针对病因,细菌感染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病毒感染以对症支持为主。恢复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避免过早摄入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