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计划生育科 > 妇产科 > 其它
肿瘤患者确实比普通人更容易感染人乳头瘤病毒。肿瘤患者免疫力较低,且部分抗肿瘤治疗可能进一步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增加HPV感染概率。
肿瘤患者由于疾病本身或接受放疗、化疗等治疗,免疫系统功能会受到不同...
手术治疗通常不能完全消除HPV感染,但可以切除由HPV引起的病变组织。HPV感染的治疗方式主要有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免疫调节治疗、手术切除病变组织、定期随访监测等。
...
手术治疗HPV感染见效较快,但需根据感染类型、病变程度及个体情况综合评估。HPV感染引起的尖锐湿疣或宫颈高级别病变可通过手术切除,但病毒本身无法通过手术彻底清除。
对于外生性尖锐湿疣,手术切除能...
生物学治疗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方法主要有干扰素α2b凝胶、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抗HPV生物蛋白敷料、光动力疗法、自体免疫细胞疗法等。HPV感染可能引起皮肤黏膜病变,需根据具体分型及病情选择干预方式。...
生物学治疗HPV感染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但无法彻底清除病毒。HPV感染的治疗方式主要有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免疫调节治疗、手术治疗和生物学治疗。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治疗方案。
三氯醋酸通常不能彻底治好HPV感染,但可用于治疗由HPV引起的皮肤疣体。HPV感染的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免疫调节等综合手段。
三氯醋酸是一种腐蚀性化学药物,常用于局部涂抹治疗由低危型H...
三氯醋酸可以用于治疗由低危型HPV感染引起的尖锐湿疣,但对高危型HPV感染无直接清除作用。三氯醋酸是一种化学腐蚀剂,主要通过破坏疣体组织达到治疗效果,需由专业人员在医疗机构规范操作。
三氯醋酸适用...
皮肤癌与HPV感染确实存在一定关联,但并非所有类型皮肤癌变均与HPV直接相关。高危型HPV可能通过持续感染导致鳞状细胞癌等皮肤恶性肿瘤,而寻常疣等良性病变多由低危型HPV引起。
高危型HPV感染与...
接种HPV疫苗能有效预防特定型别的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PV疫苗主要针对高危型HPV16、18等以及低危型HPV6、11等病毒亚型,通过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降低感染风险。
目前上市的HPV疫苗包括二价、...
接种HPV疫苗后仍可能生病,但能显著降低相关疾病风险。HPV疫苗主要预防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宫颈癌、尖锐湿疣等疾病,但无法覆盖所有病毒亚型,且对已感染的病毒无效。
目前上市的HPV疫苗包括二价、四价...
首页上一页45678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纵隔肺门淋巴结钙化通常是陈旧性炎症或结核感染愈合后的良性表现,多数无须特殊治疗。纵隔肺门淋巴结钙化可能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组织胞浆菌病、尘肺等因素有关,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是导致纵隔肺门淋巴结钙化的常见原因。结核感染后,机体免疫系统会包裹并钙化病灶,形成稳定的钙化结节。这类钙化灶通常边界清晰,直径较小,不会引起咳嗽、胸痛等症状。组织胞浆菌病多见于真菌流行地区,真菌孢子被吸入肺部后引发肉芽肿性炎症,愈合过程中可能出现钙盐沉积。尘肺患者长期吸入二氧化硅等粉尘,淋巴结内沉积的异物可刺激纤维化和钙化形成,此类钙化多呈蛋壳样特征。
极少数情况下,转移性肿瘤或淋巴瘤治疗后也可能出现淋巴结钙化。恶性肿瘤转移至淋巴结时,坏死组织可能发生营养不良性钙化,这类钙化灶形态多不规则,常伴有淋巴结肿大或其他恶性肿瘤征象。淋巴瘤放疗后,受损的淋巴结组织可能逐渐钙化,但通常有明确的治疗史和特征性影像表现。
建议定期随访胸部影像检查观察钙化灶变化。若出现新发咳嗽、咯血、体重下降等症状,或钙化灶周围出现异常阴影,需进一步进行支气管镜、病理活检等检查排除活动性病变。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吸烟及粉尘接触,保持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
双肺纤维条索病变通常指肺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的条索状高密度影,多由既往肺部感染、结核或慢性炎症导致的纤维组织增生修复形成。这类病变属于陈旧性病灶,主要与{肺部感染愈合后瘢痕形成}、{肺结核钙化灶}、{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尘肺等职业暴露}、{特发性肺纤维化早期表现}等因素相关,多数情况下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定期随访观察。
细菌性或病毒性肺炎痊愈过程中,肺泡和间质可能因炎症反应产生纤维蛋白沉积,逐渐机化形成条索状瘢痕。这类病变通常稳定无进展,胸部CT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细线状影。患者若无咳嗽、咳痰等现症感染表现,一般无须用药,但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需警惕急性加重风险。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治愈后,病灶内钙盐沉积可形成纤维条索伴点状钙化。这类患者多有结核病史,影像学可见上肺野为主的条索影。虽然病灶已无活动性,但需注意排查是否完全治愈,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等抗结核药物巩固治疗。
长期吸烟或空气污染暴露可能导致支气管壁纤维化,CT显示沿支气管走行的索条影。患者常伴咳嗽、白黏痰等症状,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乙酰半胱氨酸颗粒祛痰,或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控制气道炎症。
矽肺、煤工尘肺等职业病患者,吸入粉尘颗粒可诱发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影像学表现为双肺弥漫分布条索影伴结节。这类患者需立即脱离粉尘环境,并遵医嘱使用汉防己甲素片、克矽平等抗纤维化药物,晚期可能需肺移植。
部分纤维条索可能是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前期改变,CT可见胸膜下网格状影伴牵拉性支气管扩张。确诊需结合肺功能及活检,早期可使用尼达尼布胶囊、吡非尼酮胶囊延缓进展,终末期需考虑氧疗或肺移植。
发现双肺纤维条索病变后,建议每年进行低剂量CT随访,观察病灶变化。日常应严格戒烟,避免接触二手烟及空气污染物,流感季节前接种肺炎疫苗和流感疫苗。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维持正常肺功能。若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等症状,需及时就诊呼吸科评估是否需干预治疗。
新生儿急性白血病通过规范治疗可以控制病情甚至治愈,但需根据分型、病情严重程度及个体差异综合判断。新生儿急性白血病主要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方式以化疗为主,部分需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新生儿期相对少见,但化疗敏感度较高,早期强化疗联合鞘内注射可显著提高缓解率。规范治疗下完全缓解率较高,部分患儿通过持续巩固治疗可实现长期无病生存。化疗方案需根据体重和体表面积精确调整,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血象和脏器功能。急性髓系白血病在新生儿期侵袭性更强,需采用高强度诱导方案,部分高危型需在化疗后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前需评估供体匹配度和患儿耐受性,移植后需长期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极低体重儿或合并严重先天畸形的患儿治疗难度较大,化疗剂量需大幅调整且易出现严重并发症。部分特殊基因突变型对常规化疗耐药,需采用靶向药物联合治疗。早产儿因器官发育不成熟,化疗相关毒性风险显著增加,治疗过程中易发生感染、出血等危急情况。
新生儿白血病治疗期间应维持母乳或配方奶喂养,保证每日每公斤体重100-120毫升液体摄入。居住环境需保持清洁通风,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定期监测体温、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出现持续发热或皮肤出血点应及时就医。完成治疗后需每3个月复查骨髓象和微小残留病,持续5年无复发可认为临床治愈。
胆囊炎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甲硝唑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熊去氧胆酸胶囊等药物。胆囊炎多由细菌感染或胆汁淤积引起,需结合病因选择药物,避免自行用药。
头孢克肟分散片属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适用于敏感菌引起的胆囊感染。该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发挥杀菌作用,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常见胆道致病菌有效。用药期间可能出现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肝功能异常者需慎用。
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为喹诺酮类抗菌药,对胆囊炎常见的革兰阴性菌如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具有较强活性。该药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发挥作用,但可能引起肌腱炎、光敏反应等副作用,18岁以下人群及孕妇禁用。
甲硝唑片针对厌氧菌感染性胆囊炎效果显著,尤其适用于合并胆道蛔虫症的情况。该药能穿透细菌细胞膜干扰DNA合成,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恶心、金属味觉等。用药期间禁止饮酒,以免引发双硫仑样反应。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是β-内酰胺类复方制剂,克拉维酸可增强阿莫西林对产酶菌的抗菌活性,适用于混合感染性胆囊炎。可能出现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者禁用,用药前需进行皮试。
熊去氧胆酸胶囊适用于胆固醇性胆囊炎,通过降低胆汁胆固醇饱和度促进结石溶解。需长期服用才能显效,常见副作用为轻度腹泻。胆道完全梗阻及钙化结石患者禁用,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
胆囊炎患者除药物治疗外,需保持低脂饮食,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刺激胆囊收缩。急性发作期应禁食并静脉补液,缓解期可逐步恢复清淡饮食。建议每日规律进食,避免长时间空腹,适当补充维生素但需控制胆固醇摄入。若出现持续腹痛、发热或黄疸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复查调整治疗方案。
符合肺气肿改变通常指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CT)发现肺部存在类似肺气肿的结构异常,可能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长期吸烟或遗传因素等有关。肺气肿是一种以肺泡壁破坏、肺组织弹性减退为特征的慢性肺部疾病,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进一步确诊。
影像学报告中的“符合肺气肿改变”多表现为肺野透亮度增高、肺血管纹理稀疏、横膈低平等特征。这些改变提示肺泡过度充气或结构破坏,但需注意与其他肺部疾病(如肺大疱、间质性肺病)鉴别。医生通常会结合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等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肺气肿最常见的病因,患者多有长期吸烟史或粉尘接触史,表现为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肺功能检查显示气流受限不可逆,可遵医嘱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等控制症状,急性加重期需配合氧疗。
长期吸烟会导致蛋白酶-抗蛋白酶系统失衡,引发肺泡壁溶解。此类患者即使未达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也可能出现肺气肿样改变。戒烟是阻止病情进展的关键,可配合呼吸康复训练改善肺功能。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因缺乏保护肺组织的酶类,易在青壮年时期发生全小叶型肺气肿。确诊需检测血清α-1抗胰蛋白酶水平,治疗包括静脉补充人α1-蛋白酶抑制剂、避免吸烟等危险因素。
反复肺部感染、支气管哮喘控制不佳、职业性粉尘暴露等也可能导致局限性肺气肿改变。这类情况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哮喘患者需规律使用孟鲁司特钠片、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等药物控制气道炎症。
发现肺气肿改变后应定期复查肺功能,避免呼吸道感染。日常建议进行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训练,饮食注意高蛋白、高维生素摄入,维持适宜体重。冬季注意保暖,空气质量差时减少外出,必要时可接种肺炎疫苗和流感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