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生殖医学科 > 妇产科 > 其它
选择避孕套避孕是安全有效的避孕方式,避孕套主要通过物理阻隔、预防性传播疾病、正确使用、定期检查等方式发挥作用。
避孕套通过乳胶或聚氨酯材料形成物理屏障,阻止精子进入...
事后避孕药通常在无保护性行为后72小时内服用,越早服用效果越好。事后避孕药主要有左炔诺孕酮片、米非司酮片等,适用于避孕失败、未采取避孕措施或遭遇性侵犯等紧急情况。
事...
避孕药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乳房胀痛、不规则阴道出血、情绪波动、体重增加等。避孕药中的激素成分可能对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多数症状会随用药时间延长而减轻。
避孕...
目前国内尚未批准男性专用的口服避孕药上市,但部分激素类药物(如睾酮+孕酮复合制剂)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可抑制精子生成。
睾酮与孕酮复合制剂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促性腺激...
药物流产是否干净可通过观察阴道出血量、腹痛程度、妊娠反应消退情况及超声检查结果综合判断。药物流产后的典型表现包括出血逐渐减少、妊娠症状消失、超声显示宫腔内残留物小于特定阈值。若出现持续大量出血、剧烈腹痛、发热...
男士可通过使用避孕套、输精管结扎术、体外排精、口服避孕药、局部杀精剂等方式避孕。不同避孕方式的效果、适用性及注意事项存在差异。
避孕套是常见的物理避孕方式,通过阻隔精液...
紧急避孕药的特点主要有事后补救、激素干预、时效性强、副作用明显。
紧急避孕药用于无保护性行为后72小时内服用,通过抑制排卵或干扰受精卵着床达到避孕效果,常见药物包含左...
服用避孕药会对内分泌系统产生一定影响。避孕药主要通过调节激素水平抑制排卵,常见影响包括月经周期改变、激素水平波动、乳房胀痛、情绪波动等。
避孕药含有雌激素和孕激素...
避孕药种类主要有短效避孕药、长效避孕药、紧急避孕药、探亲避孕药等,需根据使用需求在医生指导下选择。
需每日服用,含雌激素和孕激素,通过抑制排卵实现避孕,常见药物包括...
短期避孕药需严格遵医嘱服用,通常从月经周期第1-5天开始每日固定时间口服1片,连续21天后停药7天或改服安慰剂片。
短效避孕药的主要成分是雌激素和孕激素,通过抑制排卵、改变子宫内膜环境及宫颈黏液性...
12345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同型半胱氨酸代谢途径主要包括转硫途径、再甲基化途径和直接释放途径,涉及维生素B6、B12及叶酸等关键辅酶的参与。
同型半胱氨酸通过转硫途径代谢为半胱氨酸,依赖维生素B6作为辅酶的胱硫醚β-合成酶催化。该途径在肝脏和肾脏中活跃,最终产物半胱氨酸参与谷胱甘肽合成和蛋白质代谢。当维生素B6缺乏或胱硫醚β-合成酶基因突变时,可能导致同型半胱氨酸蓄积,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再甲基化途径以维生素B12和叶酸为辅酶,通过甲硫氨酸合成酶将同型半胱氨酸重新转化为甲硫氨酸。这一过程需要5-甲基四氢叶酸作为甲基供体,若叶酸摄入不足或MTHFR基因变异,可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神经管缺陷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少量同型半胱氨酸可通过肾脏直接排泄至尿液,但效率较低。该途径在肾功能异常时会进一步受限,可能加重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需结合其他代谢途径综合评估。
维生素B6、B12及叶酸是代谢过程的核心辅酶。维生素B6参与转硫途径的启动;维生素B12和叶酸协同维持再甲基化循环。长期缺乏这些维生素会导致代谢障碍,需通过膳食或补充剂纠正。
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可降低酶活性,减少5-甲基四氢叶酸生成,阻碍再甲基化过程。胱硫醚β-合成酶缺陷则直接抑制转硫途径。基因检测有助于识别高风险个体,指导个性化干预。
维持同型半胱氨酸正常代谢需均衡摄入富含维生素B6的鱼类、B12的动物肝脏及叶酸的深绿色蔬菜,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定期监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异常升高者建议结合临床评估是否需药物干预,如叶酸片、维生素B12注射液等。
肺炎链球菌肺炎咳痰颜色多为铁锈色,也可能呈现黄绿色或带血丝。肺炎链球菌肺炎是由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典型表现为发热、胸痛及特征性痰液变化。
铁锈色痰是肺炎链球菌肺炎的典型表现,因肺泡内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血红蛋白与痰液混合形成。患者常伴有突发寒战、高热和胸膜刺痛感。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头孢呋辛酯片等抗生素,同时需监测是否出现胸腔积液等并发症。
黄绿色痰提示可能合并其他细菌感染或疾病进展期,痰液中含大量中性粒细胞和脓性分泌物。此时需进行痰培养明确病原体,可联合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左氧氟沙星片等药物。若出现呼吸急促需警惕肺脓肿形成。
痰中带血丝可能与肺部毛细血管破裂有关,常见于剧烈咳嗽或炎症累及支气管黏膜。需与肺结核鉴别,避免使用镇咳药抑制排痰。可遵医嘱应用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促进痰液稀释,配合头孢克洛分散片控制感染。
灰白色黏痰多见于疾病初期或老年患者,因痰液浓缩、纤毛运动减弱所致。建议增加饮水量至每日2000毫升以上,配合乙酰半胱氨酸颗粒化痰。若痰量突然减少伴呼吸困难,需考虑痰栓阻塞可能。
粉红色泡沫痰属危急症状,提示可能并发急性左心衰竭。需立即就医排查心源性肺水肿,此时禁止自行使用止咳药物。治疗需结合呋塞米片利尿、硝酸甘油片扩血管,并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
肺炎链球菌肺炎患者应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水分摄入,室温控制在20-24℃为宜。饮食选择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如蒸蛋羹、鱼肉粥,避免辛辣刺激及产气食物。恢复期可进行腹式呼吸训练,但须避免剧烈运动。若痰液颜色持续3天无改善或出现咯血、意识模糊等症状,需急诊处理。所有药物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疗程。
病毒性心肌炎主要由病毒感染直接侵袭心肌细胞或免疫反应异常引起,常见诱因包括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流感病毒感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长期疲劳及基础心血管疾病。病毒性心肌炎可通过心肌酶谱检测、心电图检查、心脏磁共振成像等方式诊断,需结合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及对症支持治疗。
柯萨奇病毒B组和流感病毒是导致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病原体。病毒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人体后,经血液播散至心肌组织,直接破坏心肌细胞结构。患者可能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等前驱症状,随后发展为心悸、胸痛。临床常用利巴韦林颗粒、阿昔洛韦片等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部分患者感染病毒后,免疫系统产生针对心肌蛋白的交叉抗体,引发过度炎症反应。这种自身免疫损伤可导致心肌水肿和纤维化,表现为活动后气促、下肢水肿。治疗需联合免疫球蛋白注射液和醋酸泼尼松片控制炎症,同时监测心功能变化。
高强度运动或持续熬夜会降低机体免疫力,增加病毒侵袭心肌的概率。这类患者起病前常有明显劳累史,早期以乏力、心动过速为主要表现。建议立即停止剧烈活动,卧床休息2-4周,必要时辅以辅酶Q10胶囊改善心肌能量供应。
原有冠心病或心肌病患者更易发生重症心肌炎。病毒可加重原有心肌缺血,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出现晕厥或休克。需在监护下使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稳定心律,合并心衰时加用呋塞米片减轻心脏负荷。
寒冷刺激或空气污染可能促进病毒在心肌内复制。冬季发病率较高,患者常伴发呼吸道感染症状。预防应注意保暖,流感季节可接种流感病毒裂解疫苗,高危人群可预防性使用玉屏风颗粒增强抵抗力。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急性期需绝对卧床,减少心脏负荷,恢复期逐步增加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步行。饮食宜选择低盐、高蛋白的易消化食物,避免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若出现胸闷加重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应立即就医。儿童患者家长需特别注意观察精神状态和食欲变化,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子宫肌层欠均是指子宫肌层在超声检查中呈现回声不均匀的状态,可能与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慢性子宫内膜炎等因素有关。建议结合临床症状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子宫肌层欠均属于影像学描述术语,通常通过超声检查发现。正常情况下子宫肌层回声均匀,当出现结构紊乱时可能提示局部组织异常。常见原因包括子宫腺肌症导致的子宫内膜组织侵入肌层,形成异位病灶;子宫肌瘤引起的肌层内平滑肌细胞增生结节;慢性炎症引发的肌层纤维化或水肿。部分妊娠期女性因激素变化也可能出现短暂性回声不均。
需要警惕的是,极少数情况下可能涉及恶性病变如子宫肉瘤,这类情况多伴有异常阴道出血、盆腔疼痛等明显症状。影像学上恶性病变通常表现为血流信号异常丰富、边界不清等特征,需通过增强核磁共振或病理活检确诊。
发现子宫肌层欠均应完善肿瘤标志物检测,必要时进行宫腔镜检查。无症状者可定期复查超声观察变化,若伴随月经量增多、痛经加重或生育障碍,需根据病因选择药物治疗或手术干预。日常应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保持会阴清洁,减少高雌激素食物的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