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针灸按摩科 > 中医科 > 其它
首页上一页34567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口腔溃疡表面的白膜不建议刮掉。白膜是溃疡愈合过程中形成的保护性纤维蛋白膜,刮除可能加重损伤、延缓愈合或引发感染。
口腔溃疡表面的白膜由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和纤维蛋白构成,具有隔绝外界刺激、减少疼痛的作用。强行刮除会导致创面暴露,增加食物、细菌对神经末梢的刺激,使疼痛加剧。同时,新生肉芽组织被破坏后,溃疡面可能扩大加深,愈合时间从原本的7-10天延长至2周以上。反复刮擦还可能将口腔细菌带入创面,诱发继发感染,出现红肿化脓等症状。
极少数情况下,若白膜过厚且伴随明显脓性分泌物,可能提示合并细菌感染。此时应由医生用无菌器械清理,并配合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西地碘含片等药物控制感染。自行处理可能因操作不当导致黏膜二次损伤或感染扩散。
日常应避免摩擦溃疡面,进食后可用生理盐水轻柔漱口。疼痛明显时可局部喷涂西瓜霜喷剂或贴敷醋酸地塞米松口腔贴片,促进黏膜修复。保持充足睡眠,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锌元素,有助于减少溃疡复发。若溃疡持续2周未愈或反复发作,需排查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潜在病因。
病毒性心肌炎儿童一般需要卧床1-4周,具体时间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心肌损伤指标恢复情况及医生评估决定。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卧床时间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轻度心肌炎患儿若无明显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下降,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指标稳定后,通常卧床1-2周即可逐步恢复日常活动。中度心肌炎患儿伴随一过性心电图异常或轻度心功能减退,需卧床2-3周,待心脏超声显示心功能恢复正常后再开始康复训练。重度心肌炎患儿出现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或心肌标志物持续升高时,需严格卧床3-4周以上,直至临床症状消失且复查指标完全正常。
卧床期间家长需密切监测患儿心率、呼吸及精神状态,避免剧烈哭闹或情绪激动。恢复期应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初期可进行床边坐起、短时间站立等被动活动,2周后若无不适再尝试缓慢行走。饮食上选择低盐、易消化的食物,限制每日液体摄入量,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优质蛋白。康复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肌酶和心脏超声,若出现胸闷、乏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儿童淋巴结肿大一般不会直接导致脾气大,但可能因身体不适间接影响情绪。淋巴结肿大通常由感染、免疫反应或少数情况下其他疾病引起,需结合具体病因判断。
儿童淋巴结肿大常见于细菌或病毒感染,如扁桃体炎、中耳炎等。此时患儿可能出现发热、疼痛等症状,身体不适可能表现为烦躁、哭闹等情绪变化。家长需注意观察是否伴随红肿热痛、持续发热等表现,及时就医明确病因。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结肿大通常1-2周可自行缓解,细菌感染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治疗。
少数情况下,淋巴结肿大可能与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有关。这类疾病可能伴随长期低热、体重下降、多部位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需通过血常规、超声等检查确诊。若排除感染因素后淋巴结持续肿大超过4周,或伴随夜间盗汗、皮肤瘀斑等表现,应及时就诊血液科或免疫科。慢性疾病带来的长期不适可能对儿童情绪产生更显著影响,需家长给予更多心理安抚。
家长发现儿童淋巴结肿大时,应记录肿大部位、大小变化及伴随症状,避免反复触摸刺激。保持饮食清淡,适当补充维生素C促进恢复。若儿童因疼痛拒绝进食,可准备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注意观察情绪变化与睡眠质量,通过亲子阅读、游戏等方式分散不适感。避免自行使用消炎药或热敷处理,所有治疗需在儿科医生指导下进行。
小孩子低血压的症状主要有头晕、乏力、视物模糊、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低血压可能与遗传因素、营养不良、脱水、心脏疾病、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站立时症状加重、活动后不适感明显。建议家长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遵医嘱干预。
头晕是儿童低血压最常见的症状,多发生在体位变化或长时间站立时。儿童可能描述为头重脚轻、站立不稳,严重时可能出现眼前发黑甚至晕厥。家长需注意孩子起床或久坐后起身时动作要缓慢,避免突然站立。若频繁发作,应监测血压并记录发作时的伴随症状,就医时向医生详细说明。
低血压儿童常表现为持续性的疲倦感,即使休息后也难以缓解。日常活动中容易气短,运动耐力明显下降,可能拒绝参与体育活动。家长需观察孩子日常精力水平,若伴随皮肤苍白、食欲减退,需警惕贫血合并低血压的可能。适当增加含铁食物摄入,如瘦肉、动物肝脏等。
血压过低会导致视网膜供血不足,儿童可能主诉看东西模糊或出现短暂性黑蒙。症状常在快速站立、长时间站立或炎热环境中加重。家长应注意孩子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阅读或使用电子设备,鼓励间断休息。若症状反复出现,需进行眼底检查和血压监测。
胃肠血管灌注不足时,儿童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严重时发生呕吐。常见于晨起或进食后,可能被误认为胃肠道疾病。家长应提供少量多餐的饮食,避免空腹时间过长。若呕吐物带血或呈喷射状,需立即就医排除其他急症。
外周循环不良时,儿童会出现面部、口唇及甲床苍白,皮肤湿冷。家长可通过按压指甲观察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若超过3秒提示循环功能异常。需保持室内适宜温度,避免寒冷刺激。冬季外出时注意保暖,必要时使用暖水袋提高四肢末梢温度。
家长应保证儿童每日充足饮水,尤其运动前后要及时补充电解质。饮食中适当增加含盐食物,但高血压家族史者需谨慎。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学龄儿童可进行游泳、慢跑等温和运动增强心血管功能。若症状持续或加重,需完善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定期监测血压变化,记录症状发作频率和诱因,复诊时提供给医生参考。
胃镜通常不能直接查出胰腺癌,但可能发现与胰腺癌相关的间接征象。胰腺位于胃后方,胃镜主要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对胰腺的直接可视化有限。
胃镜检查时若发现胃壁受压、十二指肠降部变形等异常,可能提示胰腺占位性病变。部分进展期胰腺癌侵犯胃或十二指肠时,胃镜下可见黏膜糜烂、溃疡或隆起性病变。胃镜结合超声内镜检查可提高胰腺病变检出率,超声内镜能清晰显示胰腺实质及周围结构,对早期胰腺癌诊断更有价值。
确诊胰腺癌需结合增强CT、MRI或PET-CT等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CA19-9检测可作为辅助诊断依据。胰腺位置深在且症状隐匿,早期诊断困难,出现持续性上腹痛、黄疸、消瘦等症状时应及时完善相关检查。
建议高危人群定期体检,包括长期吸烟者、慢性胰腺炎患者、有胰腺癌家族史者等。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体重,避免高脂饮食,限制酒精摄入有助于降低胰腺疾病风险。出现消化不良、血糖异常波动等表现时需警惕胰腺病变,尽早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