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肢体肿胀怎么处理

骨科编辑 医普小能手
0次浏览

关键词: #骨折

骨折后肢体肿胀可通过抬高患肢、冷敷、加压包扎、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缓解。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等因素引起,伴随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1、抬高患肢:

将受伤肢体垫高至超过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使用枕头或软垫支撑,避免直接压迫骨折部位。持续抬高可减少组织液渗出,每日保持12小时以上。注意观察肢体末端颜色和温度变化。

2、冷敷:

急性期48小时内采用冰袋冷敷,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低温能使血管收缩,减轻炎症反应和渗出。冰袋需用毛巾包裹,避免冻伤皮肤。陈旧性血肿或皮肤破损时禁用冷敷。

3、加压包扎:

使用弹性绷带自远端向近端缠绕,压力均匀适中。包扎后应能容纳一根手指,避免影响血液循环。可配合支具固定骨折端,减少异常活动带来的二次损伤。每日检查肢体末梢循环情况。

4、药物治疗:

遵医嘱使用甘露醇注射液减轻组织水肿,或口服迈之灵片改善微循环。疼痛明显时可短期服用塞来昔布胶囊,合并感染需用头孢克洛分散片。中药可选活血止痛胶囊,但须与西药间隔2小时服用。

5、康复训练:

骨折稳定后逐步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如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拆除固定后通过CPM机辅助关节活动,配合超声波治疗促进肿胀消散。训练强度以不加重肿胀为度,每日3-5次,每次10-15分钟。

骨折后2周内需严格制动,避免患肢下垂或负重。饮食应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如鱼肉、西蓝花等促进骨痂形成。肿胀持续加重或出现皮肤发紫、麻木时需及时复查,排除血管神经损伤或骨筋膜室综合征。康复期定期进行X线检查,根据愈合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