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肿瘤外科 > 肿瘤科 > 其它
胃癌手术后总出汗可能由术后应激反应、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低血糖反应、感染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调节、营养支持、感染控制等方式缓解。
手术创伤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多汗...
胃癌手术后需重点关注伤口护理、饮食调整、活动恢复和定期复查四项内容,术后恢复期需严格遵循医嘱进行综合管理。
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每日观察有无红肿渗液,术后两周内避...
胃癌手术后流汗可能由术后疼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低血糖反应、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调节、血糖监测、抗感染治疗等方式改善。
手术创伤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多汗,表现为...
胃癌手术后胃酸、烧心可通过饮食调整、体位管理、药物治疗、定期复查等方式缓解。该症状通常由胃容量减少、胃酸分泌异常、吻合口炎症、反流性食管炎等原因引起。
少食多餐,避免...
胃癌术后饮食需遵循流质→半流质→软食→普食的渐进原则,重点选择高蛋白、低纤维、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油腻刺激。
术后1-3天以米汤、藕粉、过滤菜汤为主,每2小时摄入50...
胃癌无法通过更换新胃治愈,治疗方式主要有手术切除、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胃移植在胃癌治疗中极为罕见且存在严重排斥风险,临床常规方案以肿瘤根治性切除为主。
早期胃...
胃癌早期症状主要有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饭后饱胀、体重下降。这些症状可能逐渐发展为呕血、黑便、吞咽困难等进展期表现。
早期多为剑突下不规则钝痛,与慢性胃炎症状相似,可能...
胃癌早期症状主要包括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饭后饱胀感、体重莫名下降等表现,症状进展可能由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早期多为间歇性钝痛,进...
直肠癌术后生存期一般为5-10年,实际时间受到肿瘤分期、手术效果、术后治疗、患者体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早期直肠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较高,中晚期患者生存期相对缩短,...
直肠癌患者病情稳定时通常可以适度打羽毛球,具体需结合术后恢复情况、肿瘤分期、体能状态及治疗阶段综合评估。
根治术后3-6个月经医生评估无吻合口瘘、造口并发症等风险,可...
首页上一页678910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新生儿肺炎不一定必须住保温箱,需根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胎龄、体重等因素综合判断。
胎龄较大、体重达标且病情较轻的新生儿肺炎患儿通常无须入住保温箱。这类患儿若呼吸平稳、血氧正常、喂养良好,可在普通新生儿病房接受治疗,通过静脉输液控制感染、雾化吸入改善气道症状,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但需保持环境温度在24-26摄氏度,湿度维持在55%-65%,避免受凉加重症状。家长需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手卫生,减少探视以防交叉感染。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或合并呼吸窘迫等重症肺炎患儿通常需要保温箱支持。保温箱能提供恒温恒湿环境,减少热量消耗,同时便于进行氧疗、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操作。对于胎龄小于32周或体重低于1500克的患儿,保温箱还可实现保护性隔离,降低院内感染风险。此类患儿需持续监测血气分析、血糖等指标,必要时通过胃管进行营养支持。
新生儿肺炎患儿无论是否入住保温箱,均需定期评估肺部啰音、胸片表现及炎症指标变化。母乳喂养有助于提升免疫力,母亲哺乳前应清洁乳头。若患儿出现拒奶、呼吸频率超过60次/分或皮肤发绀,需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出院后家长需保持居室通风,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者,并按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
慢性胰腺炎的症状表现主要有腹痛、脂肪泻、体重下降、糖尿病、黄疸等。慢性胰腺炎是胰腺持续性炎症导致腺体不可逆损伤的疾病,早期症状隐匿,随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
腹痛是慢性胰腺炎最常见的症状,多位于上腹部,可向背部放射。疼痛常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加剧,进食后可能加重,尤其在摄入高脂食物后更为明显。疼痛可能与胰管阻塞、胰液排出受阻、胰腺组织内压力增高等因素有关。部分患者采取弯腰抱膝体位可缓解疼痛。长期反复发作的腹痛可能导致患者食欲减退、生活质量下降。
脂肪泻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松散油腻、有恶臭,常漂浮于水面。这是由于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损,胰脂肪酶分泌不足,导致食物中脂肪消化吸收障碍所致。严重时可出现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状,如夜盲症、出血倾向等。粪便检查可见脂肪滴增多,粪便脂肪定量检测有助于诊断。
体重下降是慢性胰腺炎常见症状,主要由于腹痛导致进食减少、脂肪和蛋白质消化吸收障碍、糖尿病控制不佳等因素引起。长期营养吸收不良可导致消瘦、乏力、贫血等营养不良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肌肉萎缩、皮下脂肪减少等体征。
约半数慢性胰腺炎患者会发展为胰腺性糖尿病,这是由于胰岛细胞逐渐被破坏,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患者可出现多饮、多尿、多食等典型糖尿病症状,也可能无明显症状。胰腺性糖尿病较易发生低血糖,血糖控制难度较大。定期监测血糖、合理使用胰岛素治疗是管理重点。
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这是由于胰腺头部肿大压迫胆总管,导致胆汁排出受阻所致。黄疸多为间歇性,可能伴随皮肤瘙痒。血液检查可见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发现胆管受压情况。
慢性胰腺炎患者应注意低脂饮食,避免饮酒,少量多餐,保证足够热量和蛋白质摄入。可适当补充胰酶制剂帮助消化,定期监测血糖和营养状况。出现持续腹痛、明显体重下降、严重脂肪泻或黄疸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胰腺功能评估和影像学检查。戒烟限酒、控制血脂对延缓病情进展有重要作用。
儿童肠套叠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手术复位、补液支持、抗生素治疗、饮食调整等方式治疗。肠套叠可能与肠道蠕动异常、肠道息肉、病毒感染、肠道淋巴组织增生、先天性肠道畸形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果酱样便、腹部包块、精神萎靡等症状。
空气灌肠复位是儿童肠套叠的首选治疗方法,适用于发病时间较短且无肠坏死征象的患儿。通过肛门注入气体,利用气压推动套叠的肠管复位。治疗前需禁食禁水,过程中需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复位成功后需观察是否有复发迹象,必要时需重复进行。该方法创伤小且恢复快,但需在专业医师操作下完成。
手术复位适用于空气灌肠失败或存在肠坏死、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患儿。开腹后手法复位套叠肠管,若发现肠管坏死需切除病变肠段并行肠吻合术。术后需禁食并给予胃肠减压,待肠功能恢复后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手术可能伴随感染、肠粘连等风险,需严格遵医嘱进行术后护理。
补液支持用于纠正肠套叠引起的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根据患儿脱水程度选择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同时补充钾、钠等电解质。补液需根据患儿体重、尿量及血液生化指标调整速度,避免过量或不足。严重呕吐患儿可短期禁食,通过静脉营养维持能量需求。
抗生素治疗适用于合并肠道感染或手术后的患儿,可选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等广谱抗生素。用药前需明确过敏史,疗程通常为5-7天。抗生素可预防继发感染,但需避免滥用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用药期间需监测是否出现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
饮食调整是肠套叠复位后的重要辅助措施。初期给予米汤、稀粥等流质食物,逐渐过渡到软烂面条、蒸蛋等低渣饮食。避免高纤维、高糖及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减轻肠道负担。母乳喂养婴儿可继续哺乳,配方奶喂养者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饮食恢复需密切观察排便及腹胀情况。
儿童肠套叠治疗后需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监测肠管复位及功能恢复情况。日常应避免剧烈运动,注意腹部保暖,预防呼吸道及肠道感染。饮食上保持规律进食,逐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若出现反复腹痛、血便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家长应学会识别肠套叠早期表现,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婴儿头顶的小鼓包可能是囟门膨出或头皮血肿,通常与生理性因素或轻微外伤有关,少数情况下需警惕颅内病变。建议家长观察鼓包变化,避免按压,若伴随呕吐、嗜睡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囟门膨出多见于婴儿前囟未闭合时,表现为头顶柔软的无痛性隆起,哭闹或排便时可能暂时性膨隆,平静后可自行恢复。该现象与颅骨发育不全、脑脊液压力波动有关,多数在1岁半前随囟门闭合消失。日常需避免戴过紧帽子,洗澡时轻柔擦拭,定期测量头围。头皮血肿常因分娩挤压或磕碰导致,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半球形包块,初期可能呈青紫色,2-3周逐渐吸收。可局部冷敷减轻肿胀,禁止揉搓或穿刺。若鼓包持续增大、质地坚硬或出现发热,可能与颅骨骨折、颅内出血或感染有关,需通过头颅超声或CT确诊。
家长应每日记录鼓包大小和硬度变化,哺乳时避免压迫头顶。保持婴儿睡眠体位交替,避免长期单侧受压。若鼓包伴随喷射性呕吐、眼神呆滞、前囟明显凸起或凹陷,提示可能存在脑积水、颅内压异常或脱水,须立即前往儿科或神经外科就诊。日常护理中注意防止婴儿抓挠鼓包,穿戴纯棉透气衣物,室温维持在24-26℃以减少不适感。
非创伤性硬膜下血肿是指无明确外伤史情况下,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发生的慢性出血积聚,常见于老年群体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
老年患者因脑萎缩导致桥静脉牵拉,血管壁脆性增加可能诱发慢性渗血。这类患者可能伴随认知功能下降或步态不稳,需通过头颅CT或MRI确诊。治疗上以卧床休息为主,严重时需神经外科评估是否行钻孔引流术。
长期服用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抗凝剂可能增加自发性出血风险。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加剧或意识模糊,确诊后需暂停抗凝药物并监测凝血功能,必要时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拮抗。
血友病或肝硬化等疾病导致的凝血异常可能引起硬膜下血肿。此类患者多有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需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或新鲜冰冻血浆纠正凝血功能,同时监测血肿变化。
脑脊液漏或脱水导致的低颅压可能使桥静脉破裂出血。患者常伴体位性头痛,通过补液或硬膜外血贴治疗可改善症状,严重时需手术修补脑脊液漏口。
硬脑膜转移瘤或血管畸形可能侵蚀血管引发血肿。这类患者多有原发肿瘤病史,增强MRI可鉴别,治疗需针对原发病灶进行放疗或手术切除。
非创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应避免剧烈头部活动,控制血压在稳定范围。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促进恢复,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血肿吸收情况。若出现呕吐、瞳孔不等大等脑疝征兆须立即就医,未及时干预可能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