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出生后常见的生理现象,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7-10天消退。30天新生儿黄疸可能由母乳性黄疸、感染、胆道闭锁、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需结合胆红素水平评估严重程度。
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有关,表现为黄疸消退延迟但生长发育正常。建议暂停母乳3天观察黄疸变化,或遵医嘱使用茵栀黄口服液、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辅助退黄。
败血症、尿路感染等可能导致黄疸加重,常伴随发热、吃奶差等症状。需完善血培养等检查,遵医嘱使用头孢曲松、青霉素等抗生素,配合蓝光治疗。
胆汁排泄障碍导致黄疸进行性加重,大便呈陶土色。需通过肝胆超声确诊,早期可行葛西手术,晚期需肝移植治疗。
如G6PD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等,需通过新生儿筛查确诊。G6PD缺乏者需避免接触樟脑丸,甲减患儿需终身补充左甲状腺素钠。
家长需每日监测黄疸范围变化,保证充足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若黄疸蔓延至手足心或出现嗜睡、拒奶等表现,应立即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