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是指体内脏器或组织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离开正常解剖位置进入另一部位的病理现象,常见类型有腹股沟疝、脐疝、切口疝等。
腹股沟疝是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缺损突出形成的包块,男性发病率较高。发病可能与腹壁肌肉退化、长期腹压增高等因素有关,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站立或咳嗽时明显。治疗需根据病情选择无张力疝修补术或腹腔镜疝修补术,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缓解疼痛。
脐疝是腹腔内容物经脐环缺损向外突出的疾病,多见于婴幼儿和肥胖人群。婴幼儿脐疝多与脐部发育不全有关,成人则常因妊娠、腹水等导致腹压增高引发。典型症状为脐部柔软膨出物,平卧时可消失。婴幼儿多可自愈,成人需手术修补,必要时使用头孢克洛分散片预防感染。
切口疝发生于腹部手术后,因切口愈合不良导致腹壁缺损形成。危险因素包括切口感染、营养不良、术后腹压增高等,表现为原手术切口处出现逐渐增大的包块。治疗需手术重建腹壁完整性,术前可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改善排便以减少腹压。
股疝是腹腔脏器经股管向股部突出的疝气,女性多见。因股管狭窄易发生嵌顿,表现为大腿根部卵圆形包块,可能伴有腹痛呕吐。确诊后应尽早手术修补,嵌顿时需急诊处理,可配合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保护胃肠黏膜。
食管裂孔疝是胃上部通过膈肌食管裂孔突入胸腔的疾病,多与年龄增长致膈肌松弛有关。典型症状包括胸骨后灼痛、反酸,可通过胃镜检查确诊。轻症可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抑制胃酸,重症需手术修复膈肌缺损。
预防疝气需避免长期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的行为,保持适度体重,加强核心肌群锻炼。术后应遵医嘱使用腹带保护,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定期复查监测复发情况。出现不明原因腹部包块或疼痛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