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蟹通常不建议食用,主要与寄生虫感染、细菌污染、毒素蓄积、消化系统刺激、过敏反应等因素有关。
生蟹可能携带肺吸虫、肝吸虫等寄生虫幼虫,未经高温烹煮无法杀灭。寄生虫侵入人体后可寄生于肺部、肝胆管等部位,导致咳嗽、腹痛、黄疸等症状。肺吸虫病需使用吡喹酮片治疗,肝吸虫病常用阿苯达唑片驱虫。
生蟹体表及内脏易污染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食用后可能引发急性胃肠炎。患者会出现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严重时需用左氧氟沙星胶囊、蒙脱石散等药物控制感染。
蟹类可能通过食物链富集河豚毒素、贝类毒素等耐热性毒素,常规烹饪难以分解。毒素可导致神经麻痹、呼吸困难等中毒反应,需立即就医进行洗胃和解毒治疗。
生蟹含有大量蛋白酶和甲壳素,直接食用会刺激胃肠黏膜,引发腹胀、腹泻等不适。胃肠功能较弱者可能出现持续性消化不良,建议改用清蒸等烹饪方式。
蟹类属于高致敏食物,生食时过敏原活性更强。过敏体质者接触后可能出现皮肤瘙痒、喉头水肿等反应,严重时需使用氯雷他定片、肾上腺素注射液紧急处理。
建议选择鲜活蟹类彻底蒸煮15分钟以上,确保中心温度达到100℃。处理时需佩戴手套避免划伤,烹饪前去除蟹腮、蟹胃等易污染部位。儿童、孕妇及免疫力低下者应避免食用蟹黄、蟹膏等高风险部位。若食用后出现恶心、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进食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