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时饮食上应注意适量补充水分、选择易消化食物、增加维生素摄入、避免刺激性食物、保证优质蛋白摄入。感冒期间合理饮食有助于缓解症状并促进恢复。
感冒时发热或鼻塞可能导致体液流失,温开水、淡盐水或蜂蜜水能维持咽喉湿润,稀释呼吸道分泌物。每日饮水量可比平时增加500毫升,但肾功能异常者需控制总量。避免含糖饮料加重咽喉刺激。
小米粥、软面条等半流质食物可减轻胃肠负担,发热期间机体消化酶活性降低,高脂难消化食物可能引发腹胀。蒸蛋羹、土豆泥等提供能量的同时减少消化系统耗能。
西蓝花、猕猴桃富含维生素C有助于缩短病程,胡萝卜素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可修复呼吸道黏膜。深色蔬菜水果每日摄入300克为宜,避免高温烹煮破坏营养素。
辣椒、酒精会加重咽喉充血疼痛,冷饮可能诱发支气管痉挛。咳嗽期间需忌食坚果碎屑等可能呛入气管的粗糙食物。合并胃肠症状时应暂停乳制品。
清蒸鱼、豆腐等提供免疫球蛋白合成原料,但需控制单次摄入量不超过100克。发热期间蛋白质分解增加,长期摄入不足可能延缓康复,可采取少食多餐方式补充。
感冒期间建议保持每日6-8餐的少食多餐模式,食物温度以40℃左右为宜。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剧烈头痛、呼吸急促时须及时就医。恢复期可逐步增加瘦肉、菌菇类等营养密度高的食物,同时注意餐具消毒与分餐制以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