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野猪肉可能对身体有害,主要风险包括寄生虫感染、细菌污染及潜在病毒传播。野猪可能携带旋毛虫、布鲁氏菌等病原体,若未经彻底烹饪可能引发疾病。
野猪作为野生动物,其生活环境难以监控,可能接触多种病原体。旋毛虫幼虫常寄生在野猪肌肉中,食用未充分加热的肉可能导致旋毛虫病,表现为发热、肌肉疼痛甚至心肌炎。布鲁氏菌可通过未灭菌的肉制品传播,引发反复发热、关节痛等布病症状。部分地区的野猪还可能携带非洲猪瘟病毒,虽不感染人类但存在间接传播风险。野猪肉脂肪含量较低但质地粗糙,过量食用可能加重消化负担。
特殊情况下,合法养殖的检疫合格野猪肉风险较低。我国允许部分人工驯养野猪上市销售,这类产品需经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双重检测,寄生虫和微生物指标符合国家标准。但野外猎获的野猪缺乏监管流程,存在较高安全隐患。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饮食文化中,存在生食野猪肉或腌制后生吃的习俗,这类做法健康风险显著增加。
建议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的检疫合格肉品,烹饪时保证中心温度达到71℃以上并持续15秒。出现食用后持续腹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寄生虫感染。日常饮食应以检疫合格的畜禽肉为主,控制野味摄入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