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期牛奶可能引起胃肠不适或食物中毒,具体影响与过期时间、储存条件及个体差异有关。
牛奶过期后,其中的蛋白质、脂肪等成分可能发生变质,滋生细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饮用后1-6小时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部分人群可能伴随低热或乏力。若储存温度较高或包装破损,细菌繁殖加速,症状可能更严重。对于乳糖不耐受者或免疫力低下人群,过期牛奶还可能诱发过敏反应或加重原有症状。
若牛奶仅过期1-2天且全程冷藏保存,部分耐储存的灭菌乳可能未产生明显有害物质,但风味和营养价值已下降。误饮少量此类牛奶可能不会出现不适,但仍存在风险。若牛奶过期超过3天、出现结块、酸臭或颜色改变,则绝对不可饮用,此时微生物代谢产物如组胺等可能引发食物中毒。
误饮过期牛奶后,建议立即停止食用并观察身体反应。出现轻微症状时可适量补充温水,暂时禁食2-4小时。若呕吐腹泻持续超过12小时或出现脱水症状,需及时就医。日常应注意检查牛奶保质期,开封后冷藏保存不超过48小时,避免反复升温冷藏。乳制品过敏者、婴幼儿及慢性病患者应严格避免饮用过期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