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菜(荠菜)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止血明目等功效,适量食用有助于改善消化不良、高血压、眼部干涩等问题。地菜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膳食纤维及钙、铁等矿物质,可作为春季时令蔬菜补充营养。
地菜性凉味甘,含有胆碱、乙酰胆碱等成分,能缓解体内燥热。对于风热感冒初期出现的咽喉肿痛、口干舌燥,可用鲜地菜煮水代茶饮用。其含有的挥发油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致病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地菜中钾离子含量较高而钠离子较低,配合槲皮素等黄酮类物质,能促进水分代谢。适合高血压或肾炎导致的水肿患者作为辅助食疗,可与冬瓜配伍增强利水效果。但肾功能不全者需控制食用量。
地菜所含荠菜酸、维生素K等成分能缩短凝血时间,对功能性子宫出血、牙龈出血有改善作用。民间常用鲜地菜捣汁外敷处理轻微外伤出血,内服时可与仙鹤草配伍增强效果。
每100克地菜含维生素A约432微克,β-胡萝卜素能在体内转化为视黄醇。长期用眼过度者食用可缓解视疲劳,预防夜盲症。建议与枸杞、猪肝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搭配烹饪。
地菜膳食纤维含量达1.7%,其黏液质可保护胃黏膜。对于饮食积滞引起的腹胀、食欲不振,可用地菜与山楂同煮缓解。所含维生素B族还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春季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
新鲜地菜建议焯水后凉拌或做馅,避免长时间高温烹调破坏营养成分。脾胃虚寒者应控制摄入量,孕妇慎用其止血功效。采集野生地菜需注意避开污染区域,食用前充分清洗。若需用于疾病辅助治疗,建议咨询中医师进行辨证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