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毒素主要来源于生物蓄积、防御机制、共生微生物及食物链传递,常见有毒鱼类包括河豚、石斑鱼、狮子鱼等,毒素类型涉及河豚毒素、雪卡毒素、刺毒蛋白等。
部分鱼类通过摄食藻类或贝类蓄积毒素,如雪卡毒素由甲藻产生,经食物链富集于珊瑚鱼体内,误食后可能导致神经麻痹,须立即就医并使用甘露醇等药物缓解症状。
河豚等鱼类主动合成河豚毒素作为防御武器,该毒素可阻断神经信号传导,中毒后需尽快洗胃并注射阿托品、新斯的明等解毒剂。
某些鱼类与产毒细菌共生,如鳗鲡肠道中的弧菌可产生耐热肠毒素,烹饪后仍可能引发腹泻,治疗需补充电解质并使用蒙脱石散等止泻药物。
大型掠食性鱼类通过捕食积累重金属(如汞),长期食用可能损害神经系统,发现中毒症状需使用二巯丙磺酸钠等螯合剂治疗。
避免食用来源不明的野生鱼类,处理河豚等高风险鱼类须由专业厨师操作,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就医并保留鱼体样本以供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