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腐败变质食物可能引发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寄生虫感染等健康问题,严重时可导致肝肾功能损伤甚至危及生命。腐败变质食物中可能含有致病菌、霉菌毒素、组胺等有害物质,主要有呕吐腹泻、发热寒战、过敏反应、器官功能损害、慢性致癌风险等危害。
腐败食物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进入人体后会刺激胃肠黏膜,引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患者可能出现水样便或黏液血便,严重腹泻可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需及时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诺氟沙星胶囊、口服补液盐等药物。
肉毒杆菌、副溶血性弧菌等产生的细菌毒素可引发全身中毒反应,表现为体温升高、畏寒发抖、头痛乏力等。部分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还会抑制免疫功能。出现持续高热需就医进行血常规检查,医生可能开具头孢克肟颗粒、布洛芬混悬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等治疗。
鱼类肉类腐败后产生的组胺类物质可能诱发皮肤潮红、荨麻疹、喉头水肿等过敏症状,严重时出现过敏性休克。贝类变质后产生的软骨藻酸还可导致神经毒性反应。过敏体质者应避免食用不新鲜海产品,发生过敏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地塞米松注射液、肾上腺素注射液等。
霉变谷物中的黄曲霉毒素具有强肝毒性,长期摄入可能引发肝细胞坏死甚至肝癌。变质甘蔗中的节菱孢毒素会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发现误食霉变食物后应立即催吐,并监测肝肾功能指标,医生可能建议使用谷胱甘肽片、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等保肝药物。
亚硝酸盐含量升高的腐败腌制品、苯并芘超标的烧烤焦糊食物,长期食用会增加胃癌、食道癌等消化道肿瘤发病概率。发酵豆制品变质后产生的亚硝胺类化合物也具有明确致癌性。日常应注意食物冷藏保存,彻底加热杀灭病原体,定期进行胃肠镜筛查。
预防食物腐败变质需注意冷藏保存易腐食品,熟食在室温下存放不超过2小时。处理生熟食材需分开刀具案板,肉类烹饪要达到中心温度70℃以上。发现食物有异味、黏液、霉斑等变质特征应立即丢弃。儿童、孕妇、老年人等免疫力低下人群更需警惕,出现持续呕吐、意识模糊、少尿等症状必须立即就医。日常可适量补充益生菌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增强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