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有助于降低慢性病风险、改善肠道健康、控制体重、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动物福利。素食饮食模式主要分为蛋奶素、纯素等类型,合理搭配可满足营养需求。
植物性饮食中饱和脂肪含量较低,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丰富,长期坚持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的发病概率。研究显示素食者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普遍优于杂食人群,这与植物固醇和多酚类物质的保护作用相关。
全谷物、豆类和蔬菜水果提供大量膳食纤维,每日摄入30-40克可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益生菌数量。发酵类素食如纳豆、泡菜含有活性酶与短链脂肪酸,能改善肠道屏障功能,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
素食食材普遍能量密度较低,体积较大的特性容易产生饱腹感。用豆制品替代部分红肉可减少每日热量摄入,配合规律运动能使体重管理更有效。但需注意避免过度依赖精制碳水化合物。
畜牧业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15%以上,生产1公斤牛肉需消耗15吨水资源。植物性饮食可减少土地占用和碳排放,同等营养供给下资源消耗仅为动物性饮食的1/3。
减少动物制品消费能降低工业化养殖中的动物痛苦,符合部分人群的生态伦理观念。部分宗教文化也将素食视为尊重生命的表现形式。
建议采用渐进式过渡策略,优先保证优质蛋白摄入,每日搭配大豆制品、坚果种子类食物。注意补充维生素B12、铁、锌等易缺乏营养素,定期监测血清指标。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实施素食需在营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营养不足影响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