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螃蟹需注意过敏风险、食用部位限制、搭配禁忌及特殊人群控制。螃蟹富含优质蛋白和微量元素,但甲壳类过敏者、痛风患者、孕妇等需谨慎食用,避免与寒凉食物同食,并彻底加热杀菌。
螃蟹属于高致敏性食物,部分人群食用后可能出现皮肤瘙痒、喉头水肿等过敏反应。既往有甲壳类过敏史者应禁止食用,首次尝试者建议少量测试。过敏发作时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滴剂或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缓解症状。
蟹腮、蟹胃、蟹心等内脏器官易积累重金属和寄生虫,须去除后再食用。蟹肠可能含有沙门氏菌等致病微生物,烹饪前需彻底清理。蟹黄胆固醇含量较高,心血管疾病患者每周摄入不宜超过100克。
螃蟹性寒,应避免与柿子、梨等寒凉水果同食,可能引发胃肠不适。茶水中鞣酸会影响蛋白质吸收,建议间隔2小时饮用。维生素C片剂与蟹肉同服可能增加砷化物毒性风险。
痛风患者需限制摄入,蟹肉中嘌呤含量可达80-150毫克/100克。孕妇应选择完全熟透的蟹肉,避免李斯特菌感染风险。婴幼儿消化系统未发育完善,3岁以下不建议食用带壳海鲜。
活蟹需现杀现烹,死亡超过2小时的螃蟹易产生组胺毒素。蒸煮时需持续加热20分钟以上确保中心温度达标。剩余蟹肉应密封冷藏并在24小时内食用完毕,复热需达到75℃以上。
食用螃蟹后出现恶心、腹泻等症状时,可饮用姜枣茶缓解寒凉刺激。日常储存建议用湿毛巾包裹蟹体置于冰箱冷藏室,保持温度4-8℃。慢性病患者建议每月食用不超过2次,每次控制在1-2只以内。若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或食物中毒,应立即就医并保留食物样本供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