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的诊断依据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以及病理学检查等。慢性肠炎通常表现为长期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大便性状改变等症状,需结合多项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慢性肠炎患者通常会出现长期反复发作的腹痛,疼痛部位多位于下腹部或脐周,可伴有腹胀、里急后重感。腹泻是常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黏液便或脓血便。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乏力等全身症状。这些症状持续时间较长,通常超过4周。
血常规检查可能显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贫血常见于长期慢性失血患者。粪便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红细胞或脓细胞,隐血试验可能阳性。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和血沉可能升高。血清白蛋白可能降低,反映营养状况。部分患者需进行粪便培养以排除感染性肠炎。
腹部超声检查可评估肠壁增厚情况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CT或MRI检查能更清晰地观察肠壁结构变化和周围组织情况,有助于鉴别诊断。钡剂灌肠检查可显示肠黏膜皱襞增粗、紊乱或消失,肠管狭窄等改变。这些检查对评估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肠炎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结肠和末端回肠黏膜病变。常见内镜下表现包括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形成、假息肉等。内镜检查时可进行活检,获取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胶囊内镜或小肠镜检查适用于怀疑病变位于小肠的患者。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慢性肠炎的金标准。镜下可见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如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可能伴有隐窝结构改变、上皮细胞损伤或肉芽肿形成。病理检查有助于鉴别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特异性肠炎,以及排除肿瘤性病变。
慢性肠炎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生冷油腻食物,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适当进行温和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出现症状加重或新发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