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是肠道黏膜长期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性状改变等症状,可能与免疫异常、感染、饮食刺激等因素有关。慢性肠炎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控制诱因等方式干预,常见类型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
部分慢性肠炎与自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肠道黏膜有关,患者可能出现持续腹痛、黏液脓血便,严重时伴随发热或体重下降。临床常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药物控制炎症,必要时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治疗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停药或减量。
细菌或寄生虫长期感染可导致肠道慢性炎症,如阿米巴痢疾未彻底治愈可能迁延为慢性肠炎,表现为间歇性腹泻与腹部隐痛。治疗需根据病原学检查选择盐酸小檗碱片、甲硝唑片等抗菌药物,同时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
长期摄入辛辣、生冷或过敏食物可能损伤肠黏膜,诱发慢性非特异性肠炎。患者常见餐后腹痛、腹胀等症状,通过避免刺激性食物、选择低渣饮食可缓解症状。急性发作期可短期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
部分慢性肠炎如克罗恩病存在家族聚集倾向,与基因变异导致的肠道屏障功能缺陷相关。这类患者往往早年发病,伴随肛周病变或肠外表现,需长期使用英夫利西单抗注射液等生物制剂控制病情,定期进行肠镜监测并发症。
长期焦虑或压力可能通过脑-肠轴加重肠道炎症反应,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此类患者需结合心理疏导,必要时使用马来酸曲美布汀片调节胃肠动力,配合谷氨酰胺颗粒修复肠黏膜。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症状。
慢性肠炎患者日常需选择易消化、低纤维的温热食物,避免酒精和咖啡因刺激,注意记录饮食与症状的关联性。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肠镜评估黏膜愈合情况,出现持续便血、消瘦或发热时应及时就医。适当进行散步、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但需避免剧烈运动诱发腹痛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