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活动性乙肝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保肝护肝、定期监测、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慢性活动性乙肝通常由乙肝病毒感染、免疫功能紊乱、肝脏损伤、不良生活习惯、遗传易感性等原因引起。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活动性乙肝的核心治疗方式,主要目的是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丙酚替诺福韦片等核苷类似物。这些药物能有效降低病毒载量,减轻肝脏炎症,但需长期服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头痛、乏力等不良反应,需定期复查肝功能及病毒学指标。
免疫调节治疗适用于免疫功能异常的患者。干扰素α注射液是常用的免疫调节剂,能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部分患者可实现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但干扰素治疗可能引起发热、肌肉酸痛等流感样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精神异常或骨髓抑制。治疗前需评估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等指标。
保肝护肝治疗主要用于改善肝功能异常。水飞蓟宾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双环醇片等药物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可降低转氨酶水平,促进肝细胞修复。这类药物通常作为辅助治疗,不能替代抗病毒药物。使用期间需监测电解质平衡,避免与水杨酸类药物联用。
定期监测是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每3-6个月需检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甲胎蛋白等指标,必要时行肝脏超声或弹性成像检查。对于40岁以上患者、有肝硬化家族史者,建议缩短监测间隔。发现病毒学突破或肝功能异常时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生活方式调整有助于控制疾病进展。患者应严格戒酒,避免食用霉变食物,限制高脂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可选择鱼肉、豆制品、西蓝花等食物。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注意个人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者需建立长期治疗观念,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日常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可适量食用枸杞、红枣等药食同源食材,但应避免盲目服用保健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情绪波动。每半年至一年进行肝癌筛查,包括腹部超声和甲胎蛋白检测。出现乏力加重、皮肤黄染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