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进行性丁型肝炎的诊断结果主要包括肝功能异常、血清丁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等。该病通常由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可能伴随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
慢性进行性丁型肝炎患者通常会出现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升高。这些指标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持续异常可能提示病情进展。肝功能检查是诊断该病的基础项目,需结合其他检测综合判断。患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避免饮酒和使用肝毒性药物。
血清中检测到丁型肝炎病毒RNA或抗-HDV抗体可确诊感染。IgM抗-HDV阳性提示急性感染,IgG抗-HDV阳性则多为慢性感染。病毒载量检测有助于评估疾病活动度和治疗效果。检测时需同时筛查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因丁型肝炎病毒需依赖乙型肝炎病毒才能复制。
肝活检可见肝细胞水肿、坏死及纤维化等病理改变,严重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病理检查能准确评估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对疾病分期和治疗方案制定有重要价值。检查前需评估凝血功能,术后注意观察有无出血等并发症。
超声检查可发现肝脏回声增粗、脾肿大等慢性肝病表现,晚期可见肝硬化结节和门静脉高压征象。CT或MRI能更清晰显示肝脏形态改变和并发症。影像学检查无创且可重复进行,适合长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
患者可能出现乏力、恶心、腹胀、肝区不适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等肝硬化并发症。症状缺乏特异性,需结合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出现明显症状往往提示病情已进入中晚期,应积极治疗。
慢性进行性丁型肝炎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严格戒酒,慎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定期复查肝功能、病毒载量和肝脏影像学,监测病情变化。出现症状加重或新发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病毒等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