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哮喘病的药物可能存在副作用,但多数情况下副作用较轻微且可控。常用药物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白三烯调节剂、抗胆碱能药物和茶碱类药物等,不同药物副作用表现存在差异。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气雾剂、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可能引起口腔念珠菌感染、声音嘶哑等局部反应,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影响骨密度。这类药物通过抑制气道炎症控制哮喘,使用后需漱口以减少真菌感染风险。全身用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可能引发血糖升高、骨质疏松等,需严格遵医嘱短期使用。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如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可能引起心悸、手抖等反应,多与剂量相关。长效制剂如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可能增加心动过速风险,但这类药物能快速缓解支气管痉挛,是急性发作的重要治疗选择。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需加强监测。
孟鲁司特钠片等药物可能引发头痛、胃肠道不适或皮疹,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失眠、焦虑。该类药物通过阻断炎症介质发挥作用,适用于过敏性哮喘的长期控制,用药期间需观察情绪变化。
异丙托溴铵气雾剂可能引起口干、排尿困难等抗胆碱能效应,青光眼患者慎用。这类药物通过松弛气道平滑肌改善症状,与β2受体激动剂联用可增强支气管扩张效果,但需注意可能加重的口干等不适。
氨茶碱片治疗窗较窄,可能出现恶心、心律失常等毒性反应,血药浓度监测很重要。该类药物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发挥平喘作用,与某些抗生素合用时需调整剂量,避免咖啡因摄入以防加重副作用。
哮喘患者应定期复查肺功能并记录症状变化,用药期间出现持续心悸、皮疹或情绪波动需及时就医。保持环境清洁避免过敏原,适当进行呼吸训练增强肺功能,冬季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药物选择需个体化,医生会根据病情调整方案以平衡疗效与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