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HIV病毒后可能出现症状,也可能无症状。HIV感染后的症状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表现差异较大。
部分感染者在感染HIV病毒2-4周后可能出现急性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疼痛等症状。这些症状与流感类似,通常持续1-2周后自行缓解。此时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传染性较强。
急性期过后进入无症状期,此阶段可持续数年甚至十余年。虽然感染者外表健康,但病毒仍在持续破坏免疫系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但无明显不适症状。定期检测和及时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
当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时进入艾滋病期,患者可出现持续发热、盗汗、腹泻、体重明显下降等消耗性症状。由于免疫力低下,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如肺孢子菌肺炎、结核病、卡波西肉瘤等。此时需积极抗病毒治疗并针对并发症进行干预。
HIV病毒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HIV相关神经认知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肢体无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发展为HIV相关性痴呆,表现为明显认知功能下降和行为异常。
HIV感染可导致多种皮肤黏膜病变,包括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带状疱疹、真菌感染等。皮肤病变可能是HIV感染的早期表现,也可能是免疫功能下降的标志。顽固性皮肤病变应警惕HIV感染可能。
HIV感染后症状存在个体差异,不能仅凭症状判断是否感染。高危行为后应及时进行HIV检测,确诊后尽早开始规范治疗。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血液和体液接触,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遵医嘱定期复查。感染者应保持乐观心态,现代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延长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