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海鲜需注意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重金属蓄积、细菌污染及高嘌呤风险等健康问题。
生食或未彻底煮熟的海鲜可能携带肝吸虫、异尖线虫等寄生虫。寄生虫可寄生于人体肝胆或消化道,引发腹痛、腹泻甚至胆管炎。建议将海鲜加热至中心温度超过60摄氏度并持续一段时间,避免食用醉蟹、生腌虾等未充分加热的制品。处理生鲜海鲜后需彻底清洁刀具和砧板。
海鲜是常见致敏食物,虾蟹类含原肌球蛋白等致敏蛋白,可能引发皮肤瘙痒、喉头水肿等速发型过敏反应。既往有过敏史者应避免同类海鲜摄入,初次尝试新品种时需少量测试。出现嘴唇麻木等不适需立即停止食用,严重过敏者应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
大型肉食性海鱼如金枪鱼、剑鱼易富集甲基汞等重金属,长期过量食用可能损害神经系统。孕妇、哺乳期女性及儿童应减少摄入高风险鱼类,每周食用量控制在200克以内。可选择小型鱼类如沙丁鱼、三文鱼等重金属含量较低的品种。
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常见于近海养殖海鲜。食用污染海鲜可能导致急性胃肠炎,表现为呕吐、水样便。购买时需观察海鲜眼球是否清澈、肌肉是否有弹性,避免选择有异味产品。冷藏海鲜需在4摄氏度以下保存,烹饪后2小时内食用完毕。
贝类、沙丁鱼等海鲜嘌呤含量较高,过量摄入可能诱发痛风急性发作。高尿酸血症患者应限制每日海鲜摄入量,避免与啤酒同食。急性痛风期需禁食高嘌呤海鲜,缓解期可适量选择嘌呤中等的海参、海蜇等品种。
日常食用海鲜建议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注意观察海鲜新鲜度指标如色泽、气味和质地。烹饪前充分清洗并彻底加热,避免与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大量同食以防砷化物转化。特殊人群如孕妇、过敏体质者需制定个性化膳食方案,出现持续腹痛、皮疹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特异性抗体检测或病原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