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缺铁可能导致贫血、免疫力下降、疲劳乏力等症状。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缺铁后果,通常由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慢性失血引起。
缺铁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引发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等症状。缺铁性贫血可能与长期素食、胃肠疾病等因素有关。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琥珀酸亚铁片、多糖铁复合物胶囊、右旋糖酐铁口服溶液等铁剂,同时需改善饮食结构。
铁元素参与免疫细胞分化和功能维持,缺铁会削弱机体抵抗力。患者易反复感染,伤口愈合缓慢。这种情况常见于生长发育期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建议增加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
缺铁影响肌肉中肌红蛋白合成和能量代谢,导致持续疲劳感。患者常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严重时可能出现异食癖。这种情况可能与月经量过多、消化道出血等因素有关。除补充铁剂外,可配合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
缺铁会影响神经递质合成,导致记忆力减退、学习能力下降。儿童缺铁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神经发育损害。这种情况常见于早产儿、辅食添加不当的婴幼儿。家长需定期监测儿童铁营养状况,及时补充含铁辅食或铁剂。
长期严重缺铁可能导致心脏代偿性增大、心率增快等改变。患者可能出现活动后胸闷、下肢水肿等症状。这种情况通常与慢性失血性疾病有关。治疗需在纠正缺铁的同时处理原发病,可遵医嘱使用富马酸亚铁颗粒等药物。
预防缺铁应注意均衡饮食,适量摄入红肉、动物血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富铁食物。素食者可通过维生素C增强植物性铁的吸收。出现疑似缺铁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避免自行长期补铁。孕妇、婴幼儿等高风险人群应定期检测铁蛋白等指标,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科学补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