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饮食习惯需注意保暖防燥、均衡营养、适量进补。主要有调整饮食结构、增加滋阴润燥食物、控制生冷食物摄入、补充优质蛋白、保持水分平衡五点。
立秋后昼夜温差增大,胃肠功能易受影响。建议减少高脂高糖食物,增加全谷物和薯类摄入,如燕麦、红薯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维持肠道蠕动。可搭配当季蔬菜如南瓜、莲藕,避免夏季遗留的贪凉习惯突然转为油腻饮食。
秋季燥邪当令,易出现口干咽燥等症状。银耳、百合、雪梨等白色食物具有天然润燥功效,可制作冰糖炖雪梨、银耳羹等食疗方。坚果类如杏仁、核桃含不饱和脂肪酸,但每日摄入量建议控制在20克以内,避免热量过剩。
随着气温逐渐降低,应减少冰镇饮品、生鱼片等寒凉食物。脾胃虚弱者尤其要注意避免西瓜、苦瓜等夏季消暑食材的过量食用,可改用温性水果如苹果、石榴,或用生姜红糖水替代冷饮。
秋季适宜温和进补,可选择脂肪含量较低的鸭肉、鲫鱼等白肉,搭配山药、芡实等健脾食材。豆制品如豆腐、豆浆提供植物蛋白,与动物蛋白搭配食用更符合营养互补原则,但痛风患者需控制豆类摄入。
秋季干燥环境下每日饮水量应维持在1500-2000毫升,可交替饮用温开水、罗汉果茶等。晨起空腹饮用温水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睡前2小时适当控制饮水量,避免影响睡眠质量。
立秋后建议遵循“早睡早起”的作息规律,配合八段锦、散步等舒缓运动。饮食上注意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过敏体质者需警惕秋季花粉增多,减少海鲜等发物摄入。若出现持续口干舌燥、便秘等秋燥症状,可咨询中医师进行个性化调理。日常可自制蜂蜜柚子茶、秋梨膏等润燥饮品,但糖尿病患者应控制糖分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