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回来的春笋可通过剥壳、浸泡、焯水、切分、冷藏等方式处理。
春笋外层包裹着坚硬的外壳,需从笋尖向下纵向划开一道口子,顺着裂缝将外壳层层剥离。靠近根部的老硬部分可直接切除,保留嫩黄或乳白色的可食用部分。剥壳时注意避免被笋壳边缘划伤手指,建议佩戴厨房手套操作。
剥好的春笋需用清水浸泡1-2小时,水中可加入少量食盐或食用碱,有助于分解草酸并去除涩味。若春笋切口处有白色粉末状物质析出属正常现象,换水冲洗即可。浸泡后需用流动水反复冲洗笋体表面和缝隙中的泥土杂质。
处理后的春笋需冷水下锅煮沸,保持沸腾状态3-5分钟。焯水能进一步去除草酸和生物碱,减少麻嘴感。焯煮时可加入几滴食用油帮助保持色泽,水中放两片生姜能中和寒性。焯好后立即过冷水冷却,防止余热导致质地变软。
根据烹饪需求将春笋切块、切片或切丝。纵向切分适合炖煮类菜肴,能保持纤维完整性;横向薄切适合快炒,更易入味。靠近笋尖的嫩部可保留整段用于油焖,根部较老部位建议切丁煲汤。切分后若暂不食用需及时保鲜处理。
处理完毕的春笋可装进保鲜袋排出空气,冷藏保存2-3天。如需长期储存,可将焯水后的春笋沥干水分,按每次用量分装后冷冻,保存期可达1个月。冷冻春笋使用时无须解冻,直接下锅烹饪即可,但口感会稍逊于新鲜春笋。
春笋作为春季时令食材,含有丰富膳食纤维和多种氨基酸,但胃肠功能较弱者应控制食用量。建议搭配肉类炖煮促进营养吸收,避免与高钙食物同食影响矿物质吸收。处理过程中若发现笋体发黑、有异味等变质迹象应立即丢弃。新鲜春笋最好在购买后24小时内处理完毕,以最大限度保留鲜嫩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