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死蟹可能引发食物中毒或过敏反应,主要危害包括急性胃肠炎、组胺中毒及寄生虫感染。死蟹体内细菌快速繁殖可产生毒素,分解蛋白质生成大量组胺,蟹体可能携带肺吸虫等寄生虫。
螃蟹死亡后体内蛋白质迅速分解,细菌滋生导致毒素积累。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病原微生物在4小时内即可大量繁殖,食用后1-3小时出现剧烈腹痛、水样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蟹黄与蟹肉中的组氨酸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组胺,摄入超过100毫克可能引发面部潮红、头痛、心悸等组胺中毒反应。部分淡水蟹携带的肺吸虫囊蚴在蟹死亡后仍具活性,未经充分加热可寄生于人体肺部或脑部,导致咳嗽、胸痛或神经系统症状。
死蟹变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胺类物质可能诱发过敏性休克,表现为喉头水肿、血压下降等危急状况。甲壳类动物特有的原肌球蛋白是常见过敏原,死亡后蛋白质结构改变可能加重致敏性。儿童及过敏体质者食用后更易出现荨麻疹、呼吸困难等速发型过敏反应。某些海域螃蟹可能蓄积重金属,死亡后内脏破裂导致镉、铅等有毒物质渗出,长期摄入可能损伤肝肾。
若误食死蟹后出现持续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日常选购时应注意蟹眼是否灵活、蟹腿是否结实,烹饪前需彻底刷洗蟹壳缝隙,蒸煮时间不少于20分钟。过敏体质者应避免食用蟹黄及内脏,食用时可搭配姜醋帮助分解组胺。建议消费者购买活蟹后尽快烹饪,死亡超过2小时的螃蟹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