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盆底主要由肌肉群、筋膜和韧带构成,包括肛提肌、尾骨肌、会阴浅横肌等肌肉组织,以及盆腔内筋膜和耻骨尿道韧带等支撑结构。这些组织共同维持盆腔器官的正常位置和功能,防止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问题。
盆底肌群是盆底的核心支撑结构,分为浅层和深层。肛提肌是最主要的盆底肌,呈漏斗形环绕尿道、阴道和直肠,收缩时可抬高盆底并关闭这些通道。尾骨肌位于肛提肌后方,协助固定骶骨位置。会阴浅横肌等表层肌肉则参与会阴体的形成,在分娩时保护会阴部。这些肌肉的协同收缩对控尿、控便及性功能有重要作用。
盆腔内筋膜是覆盖在盆底肌肉表面的结缔组织膜,形成盆腔器官的吊床式支撑。耻骨宫颈筋膜连接膀胱与阴道前壁,直肠阴道筋膜分隔直肠与阴道后壁。这些筋膜通过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维持张力,一旦松弛可能导致膀胱膨出或直肠膨出。筋膜与肌肉共同构成“三水平支持理论”中的中层支撑。
主韧带和宫骶韧带是子宫主要的固定装置,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血管神经。耻骨尿道韧带支撑尿道中段,是压力性尿失禁手术的关键锚定点。这些韧带将盆腔器官悬吊在骨性骨盆上,站立或腹压增加时防止器官下移。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韧带弹性减弱。
盆底受骶丛神经分支支配,阴部神经控制肛提肌和尿道括约肌的随意收缩。自主神经调节血管舒缩和腺体分泌。分娩时的产道扩张或盆腔手术可能损伤这些神经,导致肌肉失神经萎缩。盆底肌电图检查可评估神经肌肉功能状态。
髂内动脉分支为盆底提供血液供应,阴部内动脉营养会阴部组织。丰富的静脉丛在直肠和膀胱周围形成海绵状结构,淤血时可能形成痔疮或盆腔充血综合征。妊娠期血管扩张会增加盆底水肿风险。
建议女性通过凯格尔运动强化盆底肌,每天进行3-4组收缩练习,每组维持5-10秒。避免长期负重或慢性咳嗽增加腹压,产后42天应进行盆底功能评估。出现漏尿、下坠感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生物反馈治疗或电刺激可改善轻度盆底功能障碍。日常保持规律排便防止便秘,适度运动增强核心肌群协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