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邪在中医上体现为外感六淫之一,主要表现为恶寒、肢体冷痛、分泌物清稀等症状,常与阳气受损或气血运行不畅相关。
外感寒邪多因气候骤冷或接触寒冷环境导致,常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等症状。寒性收引凝滞,易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引发关节冷痛、肌肉拘急。治疗需辛温解表,可选用麻黄汤或桂枝汤加减,配合艾灸关元、大椎等穴位温通阳气。日常需注意保暖避风,冬季减少户外活动时间。
寒邪直中脾胃表现为脘腹冷痛、呕吐清水、大便溏泄等。多因过食生冷或久病伤阳所致,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治疗宜温中散寒,方用理中丸或附子理中汤,可配合隔姜灸神阙穴。饮食需忌生冷瓜果,适量食用生姜、肉桂等温性食材,症状持续需警惕慢性胃肠炎等器质性疾病。
寒邪入络导致气血凝滞,常见痛经、四肢青紫、脉象弦紧等症状。女性经期受凉易出现血块暗紫、小腹冷痛。治疗需温经散寒,方选温经汤或当归四逆汤,配合川芎、红花等活血药物。日常可用艾叶泡脚促进循环,冬季需加强肢体末端保暖,长期症状需排查雷诺综合征等血管病变。
久病及肾导致的虚寒证见腰膝酸冷、夜尿频多、五更泄泻等。多因年老体衰或房劳过度耗损肾阳,舌胖嫩有齿痕。治疗需温补肾阳,方用金匮肾气丸或右归丸,配合灸命门、肾俞穴。宜食用羊肉、核桃等温补食材,避免熬夜及过度劳累,需与慢性肾炎等疾病鉴别。
寒邪与水湿结合形成痰饮,表现为咳痰清稀、胸胁胀满、舌苔白腻等。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患者遇冷发作。治疗当温化寒饮,方选小青龙汤或苓甘五味姜辛汤,配合白芥子敷贴肺俞穴。需忌食冷饮及肥甘厚味,居所保持干燥通风,反复发作需完善呼吸系统检查。
预防寒邪侵袭需遵循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原则,三伏天可进行督脉灸提升阳气,冬季适当进补温性食物如桂圆、大枣。运动宜选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项目促进气血流通,避免大汗伤阳。出现持续畏寒、关节冷痛等症状超过两周,或伴随体重下降、夜间盗汗等需及时就医排查风湿免疫性疾病或肿瘤等潜在病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