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的表现主要包括硬下疳、梅毒疹、黏膜损害、淋巴结肿大及晚期系统损害。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根据病程可分为一期、二期、三期及潜伏梅毒,不同阶段表现差异显著。
硬下疳是一期梅毒的典型表现,多出现在感染后2-4周。常见于外生殖器、肛门或口腔,表现为无痛性溃疡,边缘整齐隆起,基底清洁呈软骨样硬度。硬下疳可自行消退,但病原体仍潜伏体内。此时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血清学检测确诊,需及时使用青霉素类药物治疗。
二期梅毒疹多在感染后6-8周出现,表现为全身对称性皮疹,常见于躯干、手掌和足底。皮疹形态多样,可为玫瑰疹、斑丘疹或脓疱疹,通常不伴瘙痒。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扁平湿疣,好发于肛周及外阴。此阶段传染性极强,需严格避免性接触,并接受规范驱梅治疗。
二期梅毒常伴黏膜损害,表现为口腔黏膜斑、咽炎或喉炎。黏膜斑呈灰白色糜烂面,边界清晰,多发生于颊黏膜、舌缘和唇部。喉部受累时可出现声音嘶哑,易被误诊为普通咽喉炎。黏膜损害需与口腔扁平苔藓等疾病鉴别,梅毒血清学检测可明确诊断。
梅毒各期均可出现淋巴结肿大,一期表现为硬下疳附近淋巴结无痛性肿大,二期则为全身多部位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质地坚硬、可活动,无粘连及破溃。需注意与淋巴结核、淋巴瘤等疾病区分,结合病史和实验室检查可确诊。
未经治疗的三期梅毒可累及心血管和神经系统。心血管梅毒表现为主动脉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神经梅毒可导致脊髓痨、麻痹性痴呆。这些损害多在感染后数年甚至数十年出现,表现为相应器官功能障碍。晚期梅毒治疗难度大,强调早期筛查和规范治疗的重要性。
梅毒患者应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抗生素治疗,治疗期间避免性行为直至血清学转阴。定期复查血清学指标,密切监测可能出现的吉海反应。加强个人防护,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预防传播。注意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皮损。饮食宜清淡,保证充足营养摄入有助于免疫力恢复。出现任何异常症状应及时复诊,防止疾病进展和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