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睑提肌缩短术是一种矫正上睑下垂的手术方式,通过缩短上睑提肌或调整其附着点来改善睁眼功能。该手术可能由先天性发育异常、外伤后瘢痕挛缩、老年性退行性改变、重症肌无力或神经麻痹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术前评估、局部麻醉、手术切口设计、肌肉调整及缝合等方式完成。
先天性上睑提肌发育不良是儿童上睑下垂的常见原因,表现为出生后单侧或双侧眼睑无法正常抬起。可能与孕期感染或遗传因素有关,通常伴随眼球转动受限。需通过提上睑肌肌力测试评估手术方案,术后需使用红霉素眼膏预防感染,避免揉眼。
眼部外伤可能导致提上睑肌断裂或瘢痕粘连,常见于锐器伤或撞击伤后。患者除上睑下垂外,多伴有眼睑淤血或结膜充血。手术需松解瘢痕组织并重建肌肉连续性,术后可短期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控制炎症反应。
中老年人提上睑肌腱膜可能出现松弛或裂孔,导致渐进性上睑下垂。多与皮肤弹性下降有关,常伴随眉毛下垂。手术需折叠缩短腱膜或采用额肌悬吊术,术后可配合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缓解干眼症状。
动眼神经麻痹或霍纳综合征可能导致神经支配异常,引发突发性上睑下垂。需排查脑血管病变或肿瘤压迫,此类患者手术时机需待神经功能稳定后,术中可能联合使用甲钴胺片营养神经。
重症肌无力患者因神经肌肉接头障碍出现晨轻暮重的上睑下垂,需通过新斯的明试验确诊。此类病例慎选手术,应以溴吡斯的明片药物治疗为主,仅在药物控制无效时考虑有限度的肌肉缩短。
术后需保持伤口干燥3-5天,避免辛辣刺激饮食。早期进行睁眼训练防止粘连,睡眠时抬高头部减轻肿胀。定期复查观察角膜暴露情况,出现畏光流泪需及时就诊。术后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及游泳,外出佩戴墨镜减少紫外线刺激。严格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眼药水,不可自行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