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受感染的雌性按蚊叮咬传播,典型症状包括周期性发热、寒战、头痛和乏力。
疟疾主要通过受感染的按蚊叮咬传播,雌蚊吸血时将疟原虫注入人体血液。极少数情况下可通过输血、器官移植或母婴垂直传播。疟原虫在人体内完成无性繁殖周期,在蚊体内进行有性繁殖,形成完整传播链。
感染人类的疟原虫主要有四种: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恶性疟原虫致病性最强,可导致脑型疟等重症。不同疟原虫潜伏期差异明显,间日疟潜伏期10-18天,恶性疟潜伏期7-14天。
疟疾发作呈现周期性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伴头痛、肌肉酸痛,4-6小时后大汗退热期。恶性疟可能出现持续高热、意识障碍等严重症状。慢性感染者可见贫血、脾肿大等体征,儿童患者易出现惊厥。
血涂片镜检发现疟原虫是金标准,快速诊断试纸检测疟原虫抗原可作为辅助。PCR检测灵敏度高但成本较高。需与伤寒、登革热等发热性疾病鉴别,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是关键依据。
预防以防蚊灭蚊为主,包括蚊帐使用、杀虫剂喷洒和环境治理。青蒿素联合疗法是主要治疗手段,重症需静脉用青蒿琥酯。氯喹对敏感疟原虫有效,但耐药性问题突出。前往疫区应提前服用预防药物,归国后持续监测体温。
疟疾流行区居民应使用经杀虫剂处理的蚊帐,避免黄昏至黎明时段户外活动。出现不明原因发热需及时就医,确诊患者应完成全程抗疟治疗。保持居住环境干燥清洁,清除积水容器等蚊虫孳生地,集体防控可有效降低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