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灾难的心理反应通常经历警觉期、抵抗期、衰竭期、恢复期和重建期五个阶段。这些阶段可能因个体差异或灾难性质出现顺序重叠或反复。
灾难初期会出现心跳加速、肌肉紧张等生理唤醒反应,伴随震惊、恐惧等情绪。此时人体释放大量肾上腺素,注意力集中于威胁源,可能出现战斗或逃跑反应。部分人会出现短暂认知功能障碍,如时间感错乱或现实感丧失。
进入适应性应对阶段,个体会采取具体行动解决问题,情绪趋于稳定但易出现应激后焦虑。可能出现睡眠障碍、反复回忆灾难场景等表现,部分人通过帮助他人转移注意力,此时社会支持系统开始发挥作用。
长期应激导致身心资源耗竭,表现为情感麻木、决策困难或过度警觉。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特征,如闪回、噩梦或回避行为,部分人伴有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疼痛等躯体化症状。
生理指标逐渐正常化,开始理性评估灾难影响,情绪反应强度降低。认知重构能力恢复,能够制定未来计划,但可能对类似场景产生条件性恐惧,需要逐步进行暴露训练。
建立新的生活秩序和意义系统,部分人出现创伤后成长,如价值观改变或人际关系深化。可能持续存在轻微应激反应,但已发展出有效的应对策略,社会功能基本达到灾前水平。
灾后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稳定自主神经功能,建议通过正念呼吸练习调节焦虑情绪,避免长期独处或过度使用镇静类药物。每日记录情绪变化可帮助识别心理状态波动,当出现持续失眠或自杀意念时需寻求专业心理干预。重建期可参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促进社会连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