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毛癖是一种以反复拔除自身毛发为特征的冲动控制障碍,主要表现为无法克制拔毛冲动、拔毛后短暂愉悦或压力缓解、毛发区域明显稀疏或斑秃。拔毛癖可能与遗传因素、心理压力、神经生物学异常等因素有关,常见于头皮、眉毛、睫毛等部位。
部分拔毛癖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一级亲属中可能有类似行为或强迫症病史。这类患者大脑内五羟色胺等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导致冲动控制能力下降。建议家长发现儿童有反复拔毛行为时,及时寻求心理医生评估,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氟西汀胶囊等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焦虑、抑郁或长期压力可能触发拔毛行为,患者通过拔毛获得短暂的情绪释放。青少年常见因学业压力诱发,表现为无意识揉搓或拉扯头发。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中的习惯逆转训练可帮助识别触发场景,家长需配合建立替代行为如使用减压球。
影像学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前额叶皮层与基底节区功能连接异常,导致行为抑制缺陷。可能伴随抠皮症等其他重复性行为障碍。医生可能建议使用阿立哌唑片等调节多巴胺受体的药物,联合经颅磁刺激等物理治疗。
头皮瘙痒性疾病如脂溢性皮炎或毛囊炎可能导致反复抓挠拔毛,形成继发性拔毛行为。典型表现为局部红肿伴毛发断裂,可遵医嘱外用酮康唑洗剂治疗原发病,同时使用卤米松乳膏缓解炎症反应。
自闭症谱系障碍或智力发育迟缓儿童可能出现刻板性拔毛动作,常合并其他重复性行为。需由专业机构评估发育水平,制定结构化行为干预方案,家长需定期记录行为频率变化。
拔毛癖患者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诱发冲动行为。可佩戴手套或使用发带物理阻断拔毛动作,选择短发型减少操作机会。建议家庭成员避免批评指责,建立正向激励系统,定期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或正念冥想。若发现毛发区域继发感染,需及时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