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狂犬疫苗后发烧属于正常反应。狂犬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发热、乏力、注射部位红肿等轻微不良反应,通常1-3天可自行缓解。若体温超过38.5℃或持续不退,需及时就医。
接种狂犬疫苗后发热与机体免疫应答有关。疫苗中的抗原成分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部分人群可能出现一过性低热,体温多在37.5-38℃之间,伴随轻度头痛或肌肉酸痛。这种反应表明免疫系统正在建立保护机制,一般无须特殊处理,适当休息、多饮水即可缓解。注射部位可能出现硬结或压痛,可用干净毛巾冷敷减轻不适。
少数情况下发热可能与个体敏感性相关。既往有疫苗过敏史者可能出现较强烈的免疫反应,表现为体温超过38.5℃、持续发热超过72小时,或伴随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此时需警惕过敏反应,应立即就医评估。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可能出现非典型发热反应,需由医生判断是否与疫苗相关。
接种后应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24小时。监测体温变化,若发热伴随精神萎靡、呕吐或抽搐等严重症状,无论体温高低均需急诊处理。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对预防狂犬病至关重要,即使出现轻微不良反应也不应中断接种程序。日常注意避免接触流浪动物,被可疑动物抓咬后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伤口15分钟,并尽快前往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规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