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常见症状主要有乏力、皮肤黏膜出血、反复感染、头晕心悸、面色苍白等。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的全血细胞减少,可能与环境因素、药物毒性、病毒感染、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
乏力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早期表现,因红细胞减少导致组织缺氧引起。患者常感到四肢沉重、活动耐力下降,严重时静息状态下也会出现疲劳感。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可遵医嘱使用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等药物刺激造血。
血小板减少会导致皮肤出现瘀点瘀斑,常见于四肢和躯干,轻微碰撞即可引发。鼻腔牙龈自发性出血也较常见,严重者可能出现消化道或颅内出血。需避免外伤,必要时输注血小板悬液或使用氨甲环酸片止血。
中性粒细胞减少使患者易发生口腔溃疡、肺部感染、皮肤脓肿等,病原体以细菌和真菌为主。发热可能是唯一表现,感染进展快且难以控制。需保持环境清洁,可预防性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抗生素。
血红蛋白降低引发贫血性缺氧时,会出现活动后气促、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心脏代偿性加快收缩可能导致心律失常,长期未纠正可诱发心力衰竭。建议卧床休息,重度贫血需输注浓缩红细胞改善氧供。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表现为睑结膜、甲床等部位明显苍白,可能伴随指甲扁平脆裂。皮肤呈蜡黄色提示病情进展,需警惕溶血危象。可配合服用复方皂矾丸等中成药辅助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需保持高蛋白饮食,适量补充动物肝脏、瘦肉等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注意口腔和会阴清洁,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建议定期监测血常规,出现发热或出血倾向时及时就医。避免接触苯类化合物等骨髓抑制物,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