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面对受灾的学前儿童需通过情绪安抚、建立安全感、心理疏导、游戏干预和家校协作等方式提供支持。受灾儿童可能因创伤出现焦虑、退缩或行为异常,需结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进行针对性干预。
教师应以温和的语言和肢体接触(如拥抱)缓解儿童紧张情绪,避免追问灾难细节。可通过绘画、讲故事等非语言方式让儿童表达感受,观察其情绪变化。对哭泣或沉默的儿童保持耐心,不强迫交流。
尽快恢复日常生活规律,提供整洁有序的环境和熟悉的玩具。通过重复的日程安排(如固定用餐、午睡时间)增强可控感,避免频繁更换照料者。可设置"安全角"供儿童随时躲避压力。
采用沙盘治疗、角色扮演等游戏疗法帮助儿童重构灾难认知。对出现夜惊、尿床等应激反应的儿童,可通过绘本《地震来了我不怕》等工具进行脱敏训练。持续1个月未改善需转介心理医生。
组织团体合作游戏如搭积木重建家园,促进同伴支持。艺术活动中使用橡皮泥、拼贴等材料象征性处理创伤记忆,避免直接使用灾难相关道具。运动游戏有助于释放压力荷尔蒙。
向家长发放《灾后儿童心理反应指南》,指导避免过度保护或情绪转移。定期沟通儿童在校表现,协调一致的应对方式。对家庭严重受损的儿童,协助联系社工或慈善机构提供物资援助。
教师需注意自身情绪管理,避免将焦虑传递给儿童。日常可带领儿童进行深呼吸、正念练习等放松训练,逐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饮食上保证充足优质蛋白和维生素B族摄入,避免高糖零食。持续观察6个月内儿童行为变化,对出现攻击性、退行性表现的个体及时启动专业心理干预。班级内可长期开展感恩日记、助人活动等正向心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