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的症状主要包括周期性寒战、高热、出汗退热、头痛、乏力等。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典型表现为间歇性发作的临床症状。
疟疾发作初期会出现突然的寒战,患者感觉全身发冷,甚至颤抖不止,持续30分钟至1小时。寒战与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大量繁殖并破裂释放代谢产物有关。寒战期体温可能正常或略低,但随后会迅速进入高热期。
寒战后体温急剧上升至39-41℃,伴随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呼吸急促等症状。高热期通常持续2-6小时,与疟原虫周期性释放裂殖子入血相关。间日疟和三日疟患者的高热呈现明显的48或72小时周期性。
高热期后全身大量出汗,体温在1-2小时内迅速降至正常水平。出汗退热期患者常感极度疲乏,可能出现脱水症状。退热后患者进入无症状间歇期,直到下次疟原虫裂殖体成熟再次引发症状。
疟疾发作时多数患者会出现剧烈头痛,以前额或全头痛为主。头痛与高热、炎症因子释放及脑部微血管疟原虫感染有关。恶性疟患者头痛可能持续存在并逐渐加重,提示可能发展为脑型疟疾。
疟疾患者在发作间歇期仍会感到明显疲劳、肌肉酸痛和全身无力。长期反复发作可导致贫血,加重乏力症状。婴幼儿和孕妇感染疟疾后乏力表现更为突出,可能影响正常活动能力。
疟疾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高热时可进行物理降温。饮食宜选择易消化、富含铁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帮助改善贫血症状。出现意识改变、持续高热、抽搐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预防疟疾应做好防蚊措施,前往疟疾流行区需遵医嘱进行药物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