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主要累及结肠和直肠黏膜层,临床表现为反复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该病可能与免疫异常、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有关,需通过结肠镜及病理检查确诊。
小儿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存在免疫系统功能紊乱,肠道黏膜对正常菌群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导致炎症介质过度释放。典型症状包括持续腹痛、里急后重感,粪便检查可见红细胞和白细胞。治疗需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龙片等药物控制炎症,严重时需生物制剂干预。
约15%患儿有家族史,特定基因变异如NOD2/CARD15基因突变相关。这类患儿发病年龄较小,可能伴随关节痛、皮肤红斑等肠外表现。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家长需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必要时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降低与疾病活动度相关,表现为腹泻加重、体重下降。粪菌移植在难治性病例中有一定疗效,日常可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益生菌调节,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排便性状变化。
高糖饮食、抗生素滥用可能诱发疾病发作。患儿常见症状为排便次数增多伴腹部绞痛,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糜烂。治疗期间需避免生冷刺激食物,急性期可短期使用布地奈德泡沫灌肠剂局部给药。
长期未控制可能发生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表现为高热、腹胀、血便量骤增。此时需紧急住院治疗,可能需静脉用英夫利西单抗注射液或手术治疗。家长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患儿日常需保持低渣、高蛋白饮食,避免乳制品和粗纤维食物刺激肠道。建议家长记录每日症状变化,定期复查肠镜和血常规。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有助于骨骼健康,病情稳定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但需避免剧烈活动。出现持续发热或血便加重须立即就诊。